追赶到超越 从建材行业的发展回顾玻璃产业的进化_新浪地产网

追赶到超越 从建材行业的发展回顾玻璃产业的进化

提要:建筑材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原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建材行业在近代中国孱弱的工业基础上迅速发展。

  (来源:中国工业报 )

  建筑材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原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建材行业在近代中国孱弱的工业基础上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建材行业“引进来”“走出去”,传统建材行业产量突飞猛进,新兴建材发展方兴未艾。70年来,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部分行业的超越引领,建材行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产业结构有序调整,技术创新不断突破,国际合作持续拓展。

  70年风雨兼程,中国建材工业历久弥新,新时代的中国建材工业正以建设绿色健康社会为目标,以转型创新为旗帜,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技术进步的手段,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建国初的蹒跚起步

  中国使用非金属矿物及其加工品用做建筑材料的历史由来已久,但近代建筑材料流入中国伴随着是列强的入侵。十九世纪40年代,炮火不仅打开了清政府的大门,也让洋灰(水泥)、平板玻璃、石棉制品为代表的建筑材料相继进入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列强置办工厂的需要,让上述建筑材料尤为紧俏。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具有生产能力的日伪地区的水泥厂,大多数厂区被破坏,设备被劫走。1949年全国水泥产量为66万吨,相当于当时美国的五十五分之一;平板玻璃产量91.2万重量箱,以宿迁耀徐玻璃厂、耀华玻璃厂为代表,国人控制的企业纷纷倒闭、停产;砖瓦、石材等建材工业除了大城市郊区有砖瓦厂外,大多是以脚踩泥,手叩呸为生产方式的手工砖瓦厂。

  新中国的建材行业便是在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万物苏醒,百废待兴,饱受战乱袭扰的建材工业也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下实现了恢复性生产。据资料显示,到1949年底,全国共有14个大中型水泥厂投入生产,大连、沈阳、秦皇岛的3个玻璃厂全部恢复生产。1952年,全国水泥产量为286万吨,是旧中国年产量的1.25倍,平板玻璃产量达到198万重量箱,是旧中国年产的1.54倍。

  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一五”期间,建材工业的重点是发展水泥生产,扩大建筑材料品种,采用新的技术装备,建设一批水泥厂、玻璃厂、石棉水泥管厂和砖瓦厂。在此期间,由于房屋建设和工程建设的需要,建筑材料的需求急速上升,一批新厂的建设和老厂的改建、扩建提上日程。到了1975年,建材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3%,其中水泥产量为685万吨,平板玻璃429.87万吨。

  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建材工业实现了一次量与质上的飞跃,建材工业在技术和人才储备和产品品类上都有着较旧中国突飞猛进地发展。“一五”计划末期有36种建材新产品研制成功,其中包括批量投入生产的白色、高铝、膨胀水泥产品等12种,钢化、夹层、磨花玻璃产品等12种。水泥工业加速推广“快速转窑、烧成带水冷却和长期安全运转”三大经验,平板玻璃行业和陶瓷行业改造生产方式,改进原来配方和制造工艺,使得产量显著增加。

  与此同时,为保证国防建设,发展新材料高端前沿技术,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开始兴起。1958年9月,辽宁锦州玻璃仪器厂生产出长1300毫米、直径100毫米不透明石英管。这种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绝缘、热稳定好的特种工业技术玻璃,广泛应用于电炉、电暖气中。在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下,7大类、300多种产品陆续研制成功,其中包括、无碱和中碱玻璃纤维、高硅氧玻璃纤维和镀锌玻璃纤维、耐烧蚀玻璃钢、高纯石英玻璃、航空防弹玻璃以及氧化硼陶瓷等。这些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为“两弹一机”等国防高端设备的研发成功,提供了基础材料支撑。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建材工业企事业部门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迅速回复元气,几种主要建材产品生产增长迅速,建筑工业生产范围不断扩大,从只为基础建设提供传统原材料,逐渐开始为各行各业提供建筑材料,在航空航天、军工设备上也能看到建筑材料的身影。

  这一时期,中国建材工业蹒跚起步,稳步增长,如秀苗入土,薪火初燃,为改革开放后的狂飙突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的飞跃发展

  1978年,春雷乍响,树破土,火燎原,中国建材工业进入了飞跃式发展的历史时期。为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对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的需求,1978年12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加速发展建材工业的几项措施》报告,要求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关心和大力支持建材工业的发展。1979年,建筑材料工业部成立,建材工业进入了恢复生产期。与此同时,建材企业也在积极实施改革,探索扩大企业自主权和激发企业活力的方法,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产品的生产指标,逐步调整建材产品生产价格,有计划地放开一些建材产品价格,使其进入市场调节。建材事业性单位实施企业化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发展技术市场,实行技术成果有偿转让,引入先进生产技术,让科学技术迅速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力。

  水泥工业率先引进国外先进设备。1979年,国家决定购买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株式会社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新型干法生产线设备,建设冀东水泥厂。这套设备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水泥生产设备。之后,宁国水泥厂又购买日本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成套设备,江苏淮海水泥厂用罗马尼亚设备建设了一条新型干法生产线。三个项目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首批引进的成套项目,为逐步提高我国水泥技术水平奠定了基础。

  在组织进口外国成套设备的同时,我国依靠自己力量开发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技术。1986年在江西建设了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预分解窑生产,这是我国自行设计、主要采用国产设备建成的第1条日产2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它的建成投产并通过验收,是水泥科技攻关的重大成果,在中国水泥技术发展史上树立了一个醒目的里程碑。从此开始,我国水泥生产技术快步进入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的新时代。

新浪地产
关键词:

玻璃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玻璃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