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切莫一哄而上
(来源:环球网)某研究机构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有一半都在中国。但记者在调查中却发现,“智慧城市不智慧”的情况普遍存在。不少受访者表示,在生活中并没有感受到技术对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办个事依然还是“跑断腿”。一边是项目推进的如火如荼,一边是市民感受差强人意,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眼下,信息技术正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智慧城市的概念也快速来到我们身边。所谓“智慧”,指的是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对城市的运行管理、服务方式进行改进,以实现城市治理的智能化。可现实却是,许多城市虽然出台了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但除少数先行先试的城市以外,大都是搭建一套“城市监测平台”了事。“应用程序满屏,远程抄水表却还没实现”“查个信息,还要强行绑定手机号、银行卡”“部门之间条块分割,无法真正形成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反而造成‘信息孤岛’”……实践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提醒我们,建好这一“给城市装大脑”的工程,更加需要治理智慧。
智慧城市建设,既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理念问题,关键看能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科技可以为发现“痛点”提供助力,但解决“痛点”还需要城市管理者亲力亲为、真心付出。现在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之所以让人“获得感”不强,很大程度就在于管理者图其表,而忽视其里,过多地追求硬件设施上的“有”,而忽视了软件服务上的“优”。城市治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不仅是说治理触角要伸向百姓生活的最细微处,更是在说,治理方案能够对接到群众最现实的想法诉求。概而言之,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服务群众才是目的,本末倒置便陷入“心为物役”了。高科技只图有而不图用,同样是一种“懒政”思维,这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尤当避免。
从决策层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谋定而后动。比如,在建设前,有没有进行可行性论证,是否能起到便民高效的作用?在建设时,是坚持问题导向,还是为建设而建设?在投入使用后,如果群众使用体验不佳,能否及时进行调整完善?只有回答好这些问题,才不会让智慧城市建设陷入一哄而上的盲目之中。笔者所在的城市,统一推广12345市民服务热线,整合多部门信息资源,打造一站式公共服务APP,受到好评。而统一数据的背后,是打破数据分割、打破利益格局的改革,是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努力。
今天的中国,城市化仍在深度推进,保障城市平稳运行,构建城市治理体系,塑造良好城市文明,都需要让城市更加智能。但技术能发挥几成功效永远掌握在使用者手中,各地政府应当做好顶层设计,把老百姓的获得感时刻放在心上,才能让技术红利惠及居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