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已至,卫浴陶瓷却仍处寒冬_新浪地产网

春天已至,卫浴陶瓷却仍处寒冬

提要:春暖花开,陶瓷企业已陆续开工并迎来年后第一个促销节点3.15,但是,陶瓷市场却并未随着春天的步伐而有所回暖。

  春暖花开,陶瓷企业已陆续开工并迎来年后第一个促销节点3.15,但是,陶瓷市场却并未随着春天的步伐而有所回暖。

  上周,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发布了2018年度行业发展数据:全行业2018年规模以上建筑卫生陶瓷企业1644家,(五金卫浴企业除外)减少110家,产量、营收、利润分别下降11.20%、25.23%和28.14%,断崖式的下降,成为笼罩在行业上空一层浓厚的阴云。

  2019年,不见春天,前路依旧迷惘。

  新春伊始,阳城20多家陶企刚刚点火投产就遭遇当头一棒,为配合某会召开,已开工的生产线被迫强令停产一半;肇庆陶瓷产区企业退出进程再次提速,力度前所未有;佛山产区58家陶企煤改气全面铺开,气价应声而涨;清远产区在完成煤改气的基础上,再次打响蓝天保卫战;夹江、法库产区开始大规模去产能,淘汰低端落后生产线……

  越来越多的产区将陶瓷产业纳入了负面清单,开始通过环保整治、优胜劣汰,压缩产业规模和生产线数量,更有个别产区,简单粗暴一刀切,要将陶瓷企业统统赶走,以适应绿色发展的宏观要求。 

  10年一个轮回,陶瓷产业始终未能摆脱迁移、流浪的命运。

  曾几何时,陶瓷产业是佛山周边及中西部地区招商引资的“香饽饽”,地方政府以种种优惠政策铺着红地毯热情欢迎各界人士到当地投资建厂。然而,近两年已很少有这样的工业园区出现,更鲜有大规模的陶瓷厂建设高潮,很大一部分企业处于开工不足、库存爆仓,苦苦支撑的尴尬境地。

  在列入负面清单的同时,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甚至不允许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连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以旧换新,扩大产能也被禁止。政府有意通过市场、环保等手段,在不新增产能的前提下让部分低端生产线一步步退出,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那些被淘汰出局或不时被限产的企业,大多是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差、环保问题突出、对地方税收贡献较小的企业。

  退出的企业既有因经营不善而陷入困境的,也有因环保不过关而被强令关门的。无论何种原因,一家企业退出的背后,往往是一地鸡毛:大量下岗职工、被拖欠的巨额货款、经销商的重新选择、地方政府的税收损失……

  2019年的陶瓷市场,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一方面,市场需求整体萎缩,从过去的争市场,变成了现在的抢蛋糕,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面临着销售下滑的压力。尤其是消费升级带来的品牌崛起以及90后为代表的个性消费,让那些同质化的低端品牌和产品更是雪上加霜。即便没有来自政府部门的环保压力也将举步维艰,不排除因经营不善而选择退出。

  另一方面,市场销售渠道的变化让大企业更具竞争优势,能够与大型房企在更高平台形成战略合作,而那些质量低下、定位不高的企业通常缺乏这样的平台和机会,生存的环境将会更加艰难。

  事实上,每一次行业发展陷入低谷的时候,最先淘汰出局的往往是那些缺乏创新能力、产品同质化严重、热衷于低成本运作、拼命打价格战的企业。在品牌企业实行降维打击的情况下,首先扛不住的便是那些处于行业价值链低端的企业。

  除了低端产能首当其冲,还有一种危险的“政策雷”,不分优劣,老少通杀。陶瓷行业是一个高度民营化的行业,老板们的市场嗅觉都非常灵敏。市场好,便向阳而生,四面出击;市场不好,便收缩战略,蛰伏起来,等待市场回暖的机会。但政府部门一纸红头文件下来,企业便可能彻底丧失生存的机会。可谓是生于市场,死于政策。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企业,虽然定位较高,但本身实力不强,拿着别人的钱做自己的生意,一旦对市场判断不准,也有可能率先淘汰出局。

  面对低迷的市场,各企业的经营心态也不一样:

  品牌企业希望市场竞争来得更激烈些,以此通过行业洗牌,让一些低端产能加速退出;

  中小企业则希望能够跟在大企业的后面,避开风险,在市场夹缝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热衷于打价格战的企业则寄希望于市场回暖,能够靠低价竞争赚取微薄的利润。只是这样的机会已越来越少。

  可以肯定的是,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更加深入,行业集中度将会越来越高,大量缺乏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低端产能,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

  陶瓷行业虽然不会像家电行业那样出现寡头垄断的现象,但缺乏创新力的企业已越来越难以生存和发展。2019年的行业洗牌,将从淘汰低端产能开始。

新浪地产
关键词:

卫浴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卫浴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