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生态文明技术与应用 中国城建院第十三届“城市与发展论坛”召开
2018年10月11日,备受关注的“2018中国城市建设科学发展论坛”在京拉开帷幕。本届论坛的三大分论坛之一“生态文明技术与应用”分论坛于10月12日正式举行,该分论坛也是中国城建院第十三届“城市与发展论坛”。
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党委副书记吴培新、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理事长肖家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处长顾宇新等相关部门领导与多位行业资深专家出席了本届分论坛,分享探讨了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多项研究议题和实践成果,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城建院)在本次展会上推出的“新型生态文明体系”的内涵,也在本次论坛上呈现了技术支撑。
中国城建院董事长王敬民、副总经理张富友、副总经理徐宇宾出席论坛。
中国城建院丁高总经理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城建院总经理丁高表示,生态文明建设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一项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的新思想、新要求。本届论坛以“生态文明技术与应用”为主题,顺应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趋势和潮流,建设生态文明务实的行动,体现了城市建设者的责任和态度,以及勇于担当的情怀。希望行业同仁携手同行,汇聚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发展,让城乡建设更有内涵、更有品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处长顾宇新表示,生态文明已经上升到全民健康小康社会的高度,在过去的城乡建设过程中,破坏生态文明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城乡建设技术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总书记在前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为我们的城市建设、城乡建设指明了方向。广大的农村地区更是我国生态文明的主战场,乡村文明建设任重道远、适合中国农村的生态文明的新科技、新应用亟待加强,需要更多有担当的企业开展推动工作。
中国城建院总工程师李金路表示,在大力推进行业发展和村镇建设的过程中,行业领衔的央企需发挥指导和智库作用。在垃圾处理,在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技术方面不断创新发展,在促进村镇建设领域的学术与技术交流、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快相关成果的转化,提高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高综合社会积极效益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为经济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城建院城乡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王香春表示,建设“公园城市”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内在必然和城市发展内在的必需,由“园在城中”到“城在园中”是根本的质变,要把整个城市建成公园一样,达到人、园、城共生共融的境界。建设公园城市要遵循五项原则。第一,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一是要保护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二是要保护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遗存。第二,以人为本,公平共享,要满足百姓的现实与发展需求,坚持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发展。第三,统筹融合、和谐共融,即人、城、园和谐共融,生态、景观、文化与产业发展统筹兼顾。第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即突出地域特征、民族特色、时代风貌,彰显城市特质“基因”与城市个性。第五,规划先行、智慧发展,注重设计源头管控和全过程建管,注重资金投入与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智慧发展。
绿地是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中国城建院风景园林院院长林鹰分享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视角下的城市绿色环境建设”。目前我国城市绿地总量已经增长到一定的水平,但绿地分布极为不均衡,绿地总量往往依靠城区边缘的大型郊野绿地,绿地对于服务居民以及缓解城市热岛的效能较弱;专业规划和专业人员后滞也造成了城市绿色空间结构性的缺陷;此外,“有园无艺”现象也比较突出。要补齐这些短板,林鹰表示,一是风景园林工作者必须占领城市规划的领域高地,二是城市病最终还是要用城市的方法解决,三是强调甚至保持景观上的城乡差别,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城建院环境卫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晶昊解读了“新时代生活垃圾分类的政策”。垃圾分类是净土保卫战的重要环节,这项工作是以政府牵头作为龙头。推进垃圾分类要遵循这几个原则:一是要有立法,如有的城市已经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二是要有机构有人员,这个需要政府推动。三四要制定相应的规划和工作方案,要有考核评价的机制。另外,更重要的一环是还需要促进全民参与,一方面需要党政机关学校强制地去推,另一方面要从街道社区方面带动全面的工作。在垃圾分类的方法和执行上,要因地制宜,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手段,推动让分类更精细。
针对“规划引领垃圾分类投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中国城建院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刘涛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刘涛建议,第一要考虑“多规合一”,规划引导分类投放与分类处理设施的落地与建设。第二,充分利用分类投放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的共建,达到公共共同参与的目的,在分类投放设施布置的时候,要多考虑与公共设施的结合,指引公众分类投放的行为,实现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提高分类投放的效能。第三,从顶层设计入手,适当根据现有政策要求,修编相关规范标准,更好指引我们的垃圾分类工作。
中国城建院副总工程师白伟岚在发言中指出,习总书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论点,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文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关系。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传承延续的文明,源于其根植于民族血脉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与天调则大美生”的自然文明观。
中国经历了高速发展快速城镇化的40年历程,如何在城市建设中传承文明,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创造诗意栖居,白伟岚以城建院风景园林院十多年的规划设计案例实践给出了答案。
白伟岚分享了“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建设途径”,她表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首先要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核心理念,倡导保护与发展相统一;其次要追求空间的均衡发展;另外,要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统筹协调,合理利用,使其价值持续增值,为城市发展提供“源”动力。白伟岚着重讲述了福建漳州、青海西宁和位于西咸新区的大西安中央公园的实践和探索过程,这些城市或区域都已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
绿色建筑是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城市科学建设的重要支撑和抓手,中国城建院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郝军表示,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从形式走向精髓,呼唤绿色建筑2.0版的出现。对此,我们必须要深入思考,绿色建筑不是一个漠视效果的简单对标,也不是琳琅满目的技术堆砌,而应该是理念引领的实践、可期回报的投入,需要植根于我们的心中,浸润在我们的笔下,贯彻于我们的每一步行动中,更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地探索、不断地创新、力求实效。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保护一切可以保护的”。
城市建设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更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那么如何做到有机更新呢?中国城建院规划专业院高见博士以宁波为例分享了自己的探索经验。高见表示,借助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我们提出了若干城市更新理念,其中重点有四个:第一,寻找空间支点,最大限度实现空间系统更新;第二,打造空间标识,标识可以是景观风貌、文化特质,也可以是空间的某些特殊的功能,标识为空间合作提供了基础;第三,推动空间共生,形象地说就是“让小伙伴尽可能的一起快乐玩耍”;第四,理顺扩展流空间,在互联网时代,流空间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届论坛秉持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实践的传统,对生态文明做了一系列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发出的响亮声音。从本届论坛各位嘉宾的发言中不难看出,分享的观点既有理论和实践结合,还有政策和技术结合,也有社会与工程结合,这是一次富有成果的分享会,必将会对未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深刻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