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例新能源区域供热工程即将在延庆落成
北京市延庆区康庄镇王家堡村与交通干道之间有一块约500米宽的空地,一条通向村里的公路把空地隔成左右两块。当IMSIA国际金属太阳能产业联盟秘书长黄俊鹏、副秘书长陈讲运一行来到施工现场调研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六点多。当时,右侧空地上挖掘机正在作业,工人操纵着钻井机械在钻孔,黄色泥浆在混浆泵和机架之间汩汩流淌。挖掘机身后的空地已经回填平整,空气里弥漫着新土的气息。
这是北京英豪阳光太阳能工业有限公司地源热泵工程钻井和地下管道施工现场。我们看到,若干条机械挖掘的壕沟与村级路走向平行,沟深约2.5米左右,沟与沟之间保有适当的距离,每条壕沟两侧是对称的井孔,4根U型管道自井口穿出,这些细管与壕沟同向的主管道相通,熔接后的管道平铺在沟的地底部,再经过打压检测这道工序后就可以回填土方。在靠近村庄的一侧发现,一个方型的地下建筑底端开有与壕沟主管道粗细相当的成排圆孔。据工地负责人介绍,这个地下建筑将作为各条主管道串接的工作间,也是土壤热源集热场管道技术的核心部分之一。
按照规划,在村级路另一侧的空地上,将建成太阳能集热场。这些太阳能集热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并储存在水罐中。在非采暖季节,这些太阳热能通过软化后的水媒向地下井口转移,实现太阳能跨季节储热的设计需求。通过跨季储热来补充取暖期在土壤中提取的热量,维持深层土壤的热平衡;采暖期,太阳能热场产生的热能并入热泵系统,用于供暖。据英豪阳光太阳能工业有限公司工地负责人介绍,该项太阳能跨季节储热技术+地源热泵综合应用解决方案可满足王家堡村182户居民提供采暖、制冷需求,供热、供冷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
IMSIA一行在调研时发现,通往地源热泵工作间的进村干道和入户分支管道已经安装完毕。两支金属管道穿过民房的后墙进入室内,每户都装备了用能计量表,负载端是冷热可调的风机,风机进、出口处分别装有手动阀门,方便用户根据冷暖需要自我调节。在一户农宅的卧室、客厅和走廊里我们发现安装共安装了3台对流散热器。施工负责人介绍,风机数量按15平方米一台配置即可满足用能需求。这户人家院子的墙角下有拆下来的暖气片,以往该户就是靠燃煤小锅炉带动暖气片取暖的,如今这些老系统和挂在窗子下的空调主机即将卸任。
(黄俊鹏秘书长、陈讲运副秘书长入户调研)
这种跨季节储热技术能成功吗?
运行状况到底怎么样?
8月1日中午,在北京英豪阳光太阳能工业有限公司于良总经理、曹瑞堂总工和王工的带领下,IMSIA和蓝色海洋(北京)太阳能系统设备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博峰一行参观了北京市大兴区于垡镇南张华小学。三年前,英豪阳光利用跨季节储热技术为该小学2000平方米的教室、办公室和值班室怕安装了该套供暖(冷)系统。校方值班人员带我们进入了值班室,一股清凉自棚顶和墙体结合处的通风口徐徐喷出,墙上电子温度计显示为27℃。很显然,在北京今年气候干燥闷热的环境下,系统发挥了很好的供冷作用。
设备间外景
(设备间内部情形)
太阳能热水系统安装在靠近门卫教室的平屋顶上,与地源热泵设备间隔道呼应。设备间顶上也集热器模块,其北侧是一开式方体白钢水箱。设备间是该套系统的心脏,各种设备正在正常运行。管道走向和设备集成度很好,非常美观。据随行的曹瑞堂总工介绍,这系统每平方米的运行费用在25元人民币左右,其中包括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与只能供热的燃煤锅炉50元/㎡和电锅炉80元/㎡的费用相比,具有非常好的经济性;其特点还在于没有碳排放,没有噪音,系统运行自动化且稳定,自投入使用三年来,没有故障,这是非常自豪的。
为了方便对系统保养和维护,英豪阳光负责该项目的设计人员还为客户绘制了系统设备运行原理图,张挂在门口的墙壁上。通过这张图纸可以看到系统运行的清晰脉络,除起到备忘作用外,也体现对产品(系统)和客户出负责任的人文情怀。
近几年,IMSIA国际金属太阳能产业联盟一直把太阳能跨季节储热和太阳能区域供热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和推广的项目,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并发布研究报告和论文,试图推动清洁供热(冷)在中国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应用。黄俊鹏秘书长希望该项目成为一个成功的示范。
与忙碌的施工队伍同步施工的还有当地村民,他们有的在为屋顶贴瓦,有的在修建门楼,还有的在进行化粪池改造,统一刷新的墙体和统一规划的街衢让新村焕然一新。在王家堡村,我们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缩影,但有了新能源文明因素的融入,为新能村形象从底色上有了根本的改变。
来源:IMSIA国际金属太阳能产业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