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公府旁鱼跃龙门——长安街史话(上)
北京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古都和世界文化名城之一。每到暑假,长安街上的天安门、王府井、东单、西单等地更加游人如织。长安街如同一条壮美的彩带贯穿城市中心区,见证着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记录着北京古往今来的发展步伐。霞公府也在长安街边,只不过是隐在北京饭店的北侧,被称作“建在历史上的房子”——拥抱北京人文生活,阅读北京传奇历史,非这里莫属。
世界上每座历史悠久的中心城市都会有一条著名街道,比如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柏林的菩提树大街、伦敦的白厅大街和牛津街、华盛顿的宪法大道、纽约的第五大道、莫斯科的新阿尔巴特大街......这些著名街道是一个国家政治、金融、商业、历史、文化、艺术、宗教集中展示的窗口,也常常是地标建筑最为集中的国家名片。相比而言,王府井霞公府门外的长安街是这些著名街道中历史最悠久、功能最多元,长度和宽度也首屈一指的大街。
长安街是一条世界闻名的大街,特别是住在霞公府的人每天都会经过这里,但长安街的历史故事鲜为人知。元、明、清时期的长安街是什么样子?天安门前又是什么样子?长安街的名字从何而来?这正是北京历史积淀深厚的迷人之处:一步一景,都是故事。
蒙古铁骑入主中原后,由于燕京(即金中都,今广安门附近)旧城已毁,元世祖决定在东北郊另选新址兴建新都城。元大都是按照《周礼?考工记》规制建设的最完备的封建都城,纵贯全城的中轴线和棋盘般交错的道路,使之具有完整而方正的格局,从而奠定了北京旧城区的基础,开启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历史。长安街的雏形始于元大都南城墙内的顺城街,1271年建成,宽度大约为20米,长约6.8千米,街的南面为大都的南城墙,城外是宽约30米的护城河。南城墙有3个门:东为顺城门,西为文明门,中央为丽正门,均与顺城街连通。
明代“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即位,年号永乐,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平,并改名为北京。为了营造北京城,明成祖下令从全国各地征调数十万工匠和上百万民工,还有大批驻军。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皇城的正门——承天门建成,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这就是天安门最早的雏形。永乐十八年(1420年),历时14年建成的规模宏大的紫禁城出现在北京的中心。在皇城的最南端建有大明门,即今天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大明门左右两侧各伸出两道红墙,以红墙和宫门合围为一个“T”字形广场。沿广场的边缘筑有红墙,红墙内侧建有“连檐通脊”的千步廊,是皇帝举行盛大庆典的重要场所。广场北至承天门及两侧皇城南墙,承天门前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宽敞横街,该街东西各有一门,即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其名得自盛唐时代的都城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长安街便因此得名。
清军入关后,仍定都北京。清朝统治者完全沿用了明朝北京城的布局。顺治八年(1651年),长安左门、长安右门改名为东长安门、西长安门。在现在北京饭店的门前,建东长安牌楼,在今东单还建有东单牌楼;在今府右街南口,建西长安牌楼,在今西单还建有西单牌楼。清代特设了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位于东长安街北侧、皇城东南角墙外——就是今天北京饭店和霞公府的位置。
霞公府附近的长安左门是“金榜题名”的好地方,位置在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正门往东一点。明清之际,考生经乡试、会试、殿试,在殿试中被点前三名者即状元、榜眼、探花。在殿上传呼考中考生的姓名叫“金殿传胪”。传胪唱名后,礼部官员捧皇榜由鼓乐御仗引导,踏御道,出午门,至长安左门外。那里搭建了高大的“龙棚”。黄榜张挂后,新科状元带领新科进士喜形于色地看榜。随后状元等人插金花、披红绸、用仪仗接往城北顺天府衙门里宴饮款待。这些高中者传胪前默默无闻,一出长安左门,便身价百倍,如鱼跃龙门。为此霞公府附近的长安左门又有“龙门”之称。
关于霞公府:霞公府是建造在北京紫禁城旁的顶级人文宅邸,身处有七百多年历史的王府井文化商业街区。霞公府于2011年建成,名称沿用晚清贵族载霞府邸旧名。其建筑规划由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完成,室内设计邀请了著名的“新装饰主义”领军人邱德光先生主持。霞公府定位于为巅峰人士提供在中国经济文化核心区域的顶级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将为您提供一个充满文化内涵和顶级生活品质的温馨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