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军——天地人和才能打造建筑的和谐之美
刘向军——天地人和才能打造建筑的和谐之美
刘向军常说:“在建筑设计、景观或城市规划中,设计要秉承“天地人和”的建筑哲学,保护土地原始生态,尊重自然,在设计中融入地方人文历史元素,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美学和古典美学,才能使每一次设计都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这也是他多年来秉承的设计理念。他所设计的建筑将这一理念演绎的淋漓尽致。
睢宁县水月禅寺
水月禅寺是目前中国大陆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非宫殿式的现代风格的佛教活动场所。位于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白塘河湿地公园内,是 “非宫殿式”的,以“非传统手法”设计的现代寺庙群。于2010年开始建设,历时三年,现已建成对公众开放。
水月禅寺以“藏风得水,古典格局;入世精神,简约建筑;禅宗美学,禅意空间”的理念为核心,在建筑风格上,突破传统规制,一改中国寺院传统建筑风格,在遵循佛教殿堂布局制式的前提下,融入现代建筑元素,诠释了佛家大道至简的人文理念;在建筑空间上力求宗教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结合,人文关怀与生态环境的结合,古典格局与实用功能的结合;在建筑布局上,采用了现代化建筑形制与传统寺院结构相融合的方式,寺院内部则延用了轴线对称,院落围合型的传统布局形式,而寺院外部形制设计是完全现代化的简约风格。
秦皇岛鸟类博物馆
建筑从“秦皇岛外打渔船”在海边的停泊状态获得灵感,由条状虚、实空间穿插交错构成。这种肌理反映了风力和牵制力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是对场地海风的利用和诗情的表达。
建筑平面穿插、错动,同时建筑体块又与环境交错咬合,通过形体的穿插变化,产生丰富的明暗效果,实现体量的虚实对比,为参观者提供多种空间体验;
建筑在面向大海的一侧伸出错落的平台和栈道,提供良好的观海空间,形成建筑与环境渗透交融的空间气氛。设计重视体现建筑的文化性格,整体造型纯净、雅致,采用现代语汇。
建筑强调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除南北两头大面积落地窗外,还有许多天窗。主入口尤其强调天光的利用。此外,利用建筑穿插体块之间的三角交错带,留出两个采光天井,内可种植物或布置户外展览。建筑设计过程中还特别设计了地板展览空间,将鸟类孵化、觅食场景布置于地板玻璃之下,产生独特的展览效果。
巴西里约热内卢奥林匹克公园
里约热内卢奥林匹克公园的场地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市,是对2016奥林匹克运动会及残奥会进行的总体规划,以及赛后发展规划。总体规划提出三个模式:赛事模式,必须保证在Barra da Tijuca区的2016奥林匹克赛事及残奥会赛事最优运作模;赛后模式,必须达到良好的开发,在增加奥体训练中心功能后,必须能可持续的,有保证的为里约将来数十年提供典范的有意义的地点;转换模式,必须提供有规划的、有效,以及经济的从赛时到赛后的转换方案。
公园规划以绿色基础设施的设计为基点,将生物栖息地系统,雨水收集及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及供电系统整合为场地的生命系统;赛时规划的核心亮点是奥林匹克之根,即步行桥系统,及其组编遮盖;赛后模式的核心设计思想包括雨水处理,体育都市生活区,混合社区;系统体现绿色都市和体育都市理念。
北京大兴新城核心区概念性城市设计
以生态,人文,宜居宜业为目标, 大兴新城核心区的设计充分考虑场地特性,将现有的滞洪水库分解成连续的雨洪管理系统,并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确基础设施。建立多条斜向绿道,并于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相结合,构成宜人的绿色交通和游憩网络,这是新城建设的生态与人文的基础结构,居住和办公及行政等功能的布局都将充分利用绿色网络的优越条件来布局,并从中获得持续的生态和健康效益。城市功能布局充分考虑土地的混合使用,强调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和共生、排斥关系,体现在“三心一链”的城市功能布局结构。三心之间相对独立,又通过步行绿道建立相互联系,同时各自都有方便独立的对外联系,互不干扰。会议、展览中心布局在核心区南部外围,更是考虑到大体量单一功能体对城市生活和交通的干扰弊端以及本身对外部交通的依赖性。
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云贵高原腹地,是一个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立起来的工业城市,城区人口密集。城市以其凉爽的高原气候而著称,城市被石灰岩的山丘环抱,水城河穿城而过。水城河不但是六盘水的母亲河、城市的生命底线,而且还是城市的绿色水脉、休闲走廊,更是城市的形象窗口。规划遵循全面恢复水城河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指导思想,系统的应用了水生态基础设施构建的多项关键技术,将水城河打造为集调节服务、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滨水空间,进而构建出一条平安健康的母亲河。
工程被称为明湖湿地公园,2013年10月8日,通过国家林业局试点验收,正式为贵州省第一个获得正式授牌的AAAA级国家湿地公园。2014年,该项目获得全美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年度设计荣誉奖。
秦皇岛汤河公园
汤河公园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汤河的下游河段,多种鱼类和鸟类生物在此栖息。但城市的扩张正在威胁汤河,渠化和硬化危险也逐步迫近。汤河公园的设计,展示了如何用最少的干预,过艺术的介入,使流进城市的河漫滩成为城市公园。项目中,原有河漫滩的植被和栖息地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在此自然本底之上,结合架空的木栈道,引入一条以钢为材料的红色飘带---它整合了包括漫步、环境解释系统、乡土植物标本种植、灯光等功能和设施的需求,用最小的干预,获得都市对绿色环境的最大需求。
从2006年建成至今,已经有国内外媒体如人民日报、中国建设报、中国环境报、中华建筑报、《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美国《景观设计学》杂志、迪拜景观杂志《Outdoor design》等对其进行详细报道,并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凡响。“从中国景观设计的大背景来看,中国很多地方所建的防洪堤公园的典型景观是冷冰、硬化铺砌的,而红飘带公园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红飘带公园也证实了景观中颜色的视觉力量,以及土人设计简约、最少干预设计的有效性”(Mary G. Padua,佛罗里达大学景观设计系副教授,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会员,MGP工作室主任)。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
后滩公园为上海2010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它既是上海2010年期间世博绿地,也是上海市的公共绿地。场地位于“2010上海世博园”区之西端,作为黄浦江边的公共空间,给设计提出了场地、严重的水土污染、滨江防洪、会时与会后场地的双重需求、个性审美与体验、空间狭长等诸多挑战。2010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设计杰出奖,2012WAN AWARDS城市更新单元设计杰出奖
该项目设计涵盖加强型人工湿地系统设计和水生植物种植与管理。其中内河人工净化湿地又包括:(i)取水过滤区域;(ii)预处理池区域;(iii)曝气跌水净化与景观墙;(iv)梯田生态净化区;(v)土壤过滤和生物净化;(vi)重金属净化;(vii)病原体净化;(viii)营养物净化;(ix)植物综合净化区;(x)水质稳定调节区;(xi)砾石生物净化及清水蓄水。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的湿地植物景观带主要由各种当地乡土植物组成,由耐湿乔木、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按照一定的空间平面布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湿地植物群落,为生物多样性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作为一个完整的水体过滤净化系统,为中心绿地提供充足的符合景观用水标准的水源。
江苏睢宁流云水袖桥
流云水袖桥位于江苏睢宁县徐宁路,跨越横穿城市的快速干道和多个水系,连接县城核心区的广场和马路对面森林公园。流云水袖桥通过简单的市政元素,将复杂的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整合在一起。主桥全长635米,总建设长度869米,总面积2700平方米。4道辅桥总长242米,桥面宽度2.5米至9米之间不等,桥面坡度0.4%至12.6%之间。流云水袖桥过路面保证净高4.5米。
流云水袖桥最初为加强和合广场与森林广场的联系而建,使得被快速道——徐宁路划开的两大城市开放空间重新整合起来,避免了车流和人流平面相交时的冲突,保障人们的穿越安全。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设计紧扣“水”这一大主题,从舞动的水袖之流畅柔美形态中获得灵感。在桥身三维空间中婉转起伏,加之灯光的设计,使这条流云水袖自由地挥舞在城市广场、水体和林地的上空。
天河智慧城大观湿地
天河智慧城大观湿地采用“海绵城市”理论,修复场地内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特别是湿地系统,应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将场地设计成为一条城市雨洪湿地廊道。设计后的公园通过对雨水的调蓄、净化、再利用,缓解了城市内涝、改善了地表水质,恢复了绿地的洪涝调蓄与生态自净功能。项目同时提供了一处可休憩游赏、科普健身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发挥场地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综合功能,提供多种自然系统服务。项目中倡导野草之美与低碳景观。
利用“海绵城市”的理论与技术,天河智慧城大观湿地恢复了场地调蓄雨洪的生态功能,在微观尺度上探索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方法,并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了休憩游玩的开放空间,也成为普及环境生态知识的场所。
刘向军,汉族人,1971年1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当代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师。
2000年毕业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建筑工程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2009年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奖、2010年中国环境艺术奖、2012年国家精锐科技奖、2015年北京规划设计优秀项目奖。 刘向军以建筑设计,城市设计,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为专长,以“绿色城市”为设计理念,是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九三学社成员。现任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第五设计院院长兼总设计师,北京土人绿色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并董事长兼总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