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地王折射的理性失控 这什么病?
“地王”频繁刷屏地产圈。
近期以来,有关地王的新闻,持续占据地产版头条。从北京(楼盘)丰台到上海(楼盘)新江湾城,从葛洲坝(600068,股吧)到信达地产(600657,股吧),无论是7.5万还是超过6万元每平米的楼板价,当未来房价只有超过10万元每平方米才有机会谈盈利预期的前提下,面粉贵过面包显然已不足以概括一线土地市场的疯狂。
与这些超越理性想像的地价相对应,则是2011年以来八成地王尚在解套的纠结现实。
事实上,作为一个重资产、有地域与边界限制的房产项目,这些地王显然不可能找到类似“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的奇异商业模式,唯有以时间换空间一条路,寄希望于未来的房价上涨和开发增值溢价带来项目的合理利润。
更令人费解的是,一些尚且有项目陷于地王泥沼的开发商,也同样敢勇猛出手,动辙数十亿元刷新地王项目。但按照当前房地产的周转速度,即使考虑了各种乐观因素,要在两三年或更长时间实现这些地王的赢利,显然机会渺茫。这种严重偏离了理性投资轨道的现象,也并非好地段买一块少一块可以一语可搪塞。
有意思的是,当抢地余温尚未散尽,那些财团联合体就有人后悔了。近期北京地产圈疯传央企华润和招商欲与华侨城“拆伙”,退出11月初三家联合体所拿的北京丰台83亿元高价地的开发,理由是高达5.6万元/平方米的实际楼面价超出了华润置地招商局地产的拿地预期。
这个耐人寻味的案例或许说明,理性不会永远不来,只是偶尔迟到。
那么,埋藏在地王现象背后,究竟是什么因素将地价摔高到了看起来有些离谱的程度?
这与业界已经形成的城市分化、核心城市强者恒强的共识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持续下行的资金成本,充裕的现金流为抢地潮推波助澜。
在这样的宏观形势下,心理因素在土地拍卖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从本质上而言,土地竞拍就是一场群体参与的博奕。当一线城市房价仍具上涨空间的预期形成业界共识,一线城市库存已消耗待尽的开发商志在必得,在你追我赶中最终导致了土地拍卖结果的超预期。
理论上讲,开发商在拿地前均有过深入研究,大部分企业会对最高竞授权价。然而,相当数量的企业,类似的风控其实并不绝对。当包括企业一把手都现场或远程参与土地竞拍的背景下,激烈甚至惨烈竞争的情绪极易感染竞价者,并导致理性的失控。
这在心理学上很容易找到理论支持。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相信,当许多的个人一旦构成一个群体时,就会产生独特的集体心理,这种集体心理通过彼此情绪上的相互感染,会使得个人不由自主的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其行为方式会和平时独处的时候大相径庭,头脑变得简单化,人们会非常容易不加怀疑地接受群体提供的意见、想法和信念,并盲目的模仿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和态度。勒庞的理论将集体行为描述为一种根本上基于情绪的、非理性的甚至是疯狂的行为,即使是理性的个体,一旦融入群体中也会变成非理性的个体。
于是,在理性失控的群体性竞拍中,地价的上涨也随之失控。最终,天价地王的诞生成为常态。
只是,在这些地王中,谁能守得云开见月明?谁终将吞下苦果?一切仍有待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