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电梯应急平台建设 提升质检服务民生能力
电梯安全关乎人民群众利益,关乎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国家质检总局以电梯应急处置平台为载体,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安全监管模式创新,不断提升质检服务民生的能力。2015年9月24日,《电梯应急处置平台技术规范》团体标准通过专家审定。标准由中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促进会同杭州市特种设备应急处置中心、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广州市电梯安全运行监控中心组成的标准工作组共同起草完成。团体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对推进我国电梯应急处置平台建设,提高应急救援服务水平,统计分析电梯故障致因,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加强电梯风险预警监测等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杭州、南京和广州等第一批试点城市先后建立了电梯应急处置工作平台,共接报警电话440617个,应急处置62703起,解救被困人员87719人,电梯应急处置平台服务民生的作用日益显现,得到政府支持、社会认可和百姓欢迎。
一、创新电梯应急处置机制的背景
一是回应人民群众期待的迫切需要。随着城市化发展,电梯数量从2005年的65.2万台增加到2014年的359.7万台,年均增长20%以上。目前,我国电梯保有量、年产量、年增长量均为世界第一,日乘坐电梯人数已达14亿人次以上。与此同时,电梯运行发生的故障也与日俱增,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媒体频繁报道、市民投诉不断。电梯安全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如果电梯故障得不到及时处置,电梯困人得不到及时解救,伤亡事故频发,就会使乘梯人出现“恐梯”心理,还会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置疑,甚至损害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惟有从根本上提高电梯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电梯困人后的应急救援能力,让人民群众安全放心乘梯,才能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
二是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的现实要求。通过对电梯发生故障的原因分析发现,电梯安装、维保、使用等单位未能严格落实电梯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维护保养单位尽责不到位,维保质量不能满足电梯安全使用要求;使用单位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主体责任、维保经费不落实;部分乘客安全意识不强,电梯安全使用常识缺乏;应急救援机制不健全、处置方法不正确;上述问题都是影响电梯安全的因素。为切实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加强电梯使用、维保单位的监管,需要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三是依法履职主动作为的必然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赋予质监部门对特种设备的生产、使用实施安全监察的职责。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电梯发生困人等事故后,质监部门信息往往滞后于媒体报道,被动应对、效果不佳,没有从机制上解决问题。为了破解电梯安全监管困局,政府职能部门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改变传统思维观念,在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
二、创新电梯应急处置机制的基本思路
一是坚持统揽不包揽。电梯困人救援,从职能来说不属于质监部门的法定职能,但是从现实情况来说,电梯维保单位如果救援不及时,质监部门作为政府部门也应兜底处置,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作为。按照统揽不包揽的指导思想,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依规,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应急处置机制,明确政府和企业的各方职责。质监部门建立应急处置公共服务平台,负责电梯应急处置的指挥、调度与管理,着重解决监管前移和信息对称的问题;电梯的日常管理、应急救援等具体工作由维保单位具体承担,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二是坚持系统推进。法制、体制、机制“三位一体”思考和部署。在法制层面,杭州、南京和广州市均制定了电梯安全监察办法,进一步明确电梯生产、维保和使用单位,监管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和处置中心、检验机构等各方职责。在体制层面,建立电梯应急处置机构,设立96333应急专线电话,统一组织指挥电梯应急救援。在机制层面,制定一系列应急处置的工作制度,在救援中实行全程监控;将“96333” 与“110”、“119”、“120” 相联结,纳入市政府公共应急体系,建立联合救援机制;对电梯维保单位实行年度考核和星级评定,指导使用单位加强电梯安全管理。
三是坚持分步实施。根据电梯数量多、地域分布广、使用时间跨度大、维保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实行一次性规划,按照先易后难,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分步推进。首先成立应急处置机构、申请开通96333应急专线电话并在主城区全覆盖;开展电梯维保单位年度考核和星级评定的长效机制;建立电梯应急处置预警机制和反溯机制,从源头上加强电梯质量安全监管;研制电梯远程监控物联系统,实现人工“96333”向智慧“96333”发展;
三、创新电梯应急处置机制的主要举措
1、成立电梯应急处置机构。2010年,杭州市率先成立全国特种设备应急处置中心,2012年南京市成立电梯应急处置中心,2013年广州市成立电梯安全运行监控中心。明确了机构的主要职责,为推动电梯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2、开通电梯应急专线电话。为了使应急电话快捷畅通,专门申请了96333专线号码,作为电梯应急专线电话,切实解决了电梯应急电话多而杂乱、号码长而难记等问题,方便乘客以最快捷方式发出求救信号。96333的开通,不仅使乘梯者有了一条不间断的安全保障线,而且有效地解决了维保单位各自为政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应急施救的效率。
3、搭建电梯应急指挥平台。杭州、南京和广州市均搭建了集电梯应急处置、事故调查、咨询和投诉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在每台电梯中张贴了“96333”标志,每张标志都有一个编号,对应所张贴电梯所在的位置,包括电梯的参数,生产单位、维保单位和使用单位等信息,并输入应急处置中心指挥平台。一旦电梯发生故障或困人,平台可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第一时间发出指令、第一时间实施救援、第一时间调查处理,并在救援中实行全程监控,使被困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解救。
4、组建三级应急救援队伍。通过整合资源,建立了一支反应高效快速的应急救援队伍,实现了电梯应急救援统一指挥调度。以“统一布局、就近方便”为原则,以骨干生产、维保单位为主力,在主城区整合组建了应急救援站,与各维保企业的原有站点相互补充,统一接受“处置中心”的指令,既开展自救,也履行社会职责开展他救。在此基础上,依托检验机构和各大电梯制造企业的技术人员,组成技术专家队伍,一旦正常救援遇到困难,立即加入救援,保障被困人员及时获救。同时,电梯应急处置纳入城市应急救援体系,与110以及119实现无缝对接。
四、创新电梯应急处置机制取得的成效
建立电梯应急处置平台,设立“96333”电梯应急电话,统一指挥电梯应急救援工作。通过机构的建立和机制的完善,电梯安全监管效能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时也为规范市场秩序提供了有保障。
1、科学组织快速应急救援。处置中心接到电梯故障信息时,采取“三级保障”措施组织救援。即:一级保障由该电梯签约维保单位实施救援;二级保障是在签约维保单位不能及时赶到的情况下,由最近的应急救援站赶赴救援;三级保障是如果救援站也不能及时响应,就指挥应急处置机构的技术专家或119公共救援机构实施救援。从应急救援情况统计,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平均用时13.29分钟,现场实施救援平均用时5.4分钟,比国家相关规定缩短了15分钟以上,保证被困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解救,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电梯应急处置平台成立运行以来,没有发生一起因处置不当造成救援失败的案例。
2、有效促进基层安全监管。应急处置平台根据电梯故障、救援等情况,按照故障发生的区域情况、所属电梯使用单位性质、故障高发地域,以及各电梯维保单位实施救援时间、故障原因等情况的统计分析,每月编制安全信息下发基层安全监管部门和社区,做到信息共享,使基层安全监管部门及时了解所管辖地域电梯安全总体状况,明确需要重点监管的区域、重点监督的维保单位、重点加强管理的使用单位,提高了电梯安全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有效解决了监管人员少、监管设备多“人机矛盾”突出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行政效能。
3、强化落实维保单位主体责任。从安全信息月报看,发生故障的电梯属于哪个维保单位,维保单位签约维保的电梯每月发生故障的数量、频次,救援时效等情况一目了然。质监部门以维保单位的维保质量和救援效率作为主要内容对在电梯维保单位开展年度考核和星级评定,使得质监部门对电梯维保单位的监督考核有了抓手,实现了“用数据说话”。从机制上解决了原来信息不对称、情况不掌握等状况,从根本上解决了对企业实施监管的有效性、考核的科学性,使维保单位的主体责任得到了真正落实。
4、有力规范维保市场运行秩序。通过强化信息公开、健全信用体系、激发市场活力引导电梯维保市场良性发展。应急平台定期公布电梯的运营状态和安全信息,以及维保单位的维保质量和应急救援情况,增强居民业主和物业公司的知情权、监督权、选择权。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引导用户选择质量信用良好的维保单位,促进了维保市场良性发展。
5、建立电梯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根据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的300∶29∶1法则,当有300个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故障,在这29起轻故障当中,有一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海因里希法则”说明在安全管理领域中任何的重大事故都是上百次的小故障积累而成,如果对潜在性故障毫无觉察,结果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应急处置平台在隐患排查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坚持“原因不查明、问题不整改、投诉人不满意”三不放过的原则,查找和排除存在的安全隐患,使得今天隐患的预先消除,有效防止明天事故的发生。
转变职能,创新发展,提高效能是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永恒的主题,电梯安全监管效能提升将依托完善法制、建全体制、创新机制,形成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