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副中心规划初显 能否为一线城市带去机遇

提要:经济学家吴敬琏有著名的论断:城镇化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还需要依靠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包括城市化本身的效率的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和现代化至关重要。对于一线城市而言,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面临着极大的发展压力,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和城市规划能力,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命题。这时候一个可行的方案浮出水面,那便是一线城市副中心规划。

  经济学家吴敬琏有著名的论断:城镇化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还需要依靠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包括城市化本身的效率的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和现代化至关重要。对于一线城市而言,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面临着极大的发展压力,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和城市规划能力,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命题。这时候一个可行的方案浮出水面,那便是一线城市副中心规划。

  一线城市“压力山大”

  根据今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未来6年内,将会有一个亿左右的农村人口转移,还有和其他的常住人口落户在城镇,这对于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已经承受巨大压力的一线城市来说,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如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是业内专业人士关心的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教授表示:中国跟全世界一样,城市化的进程非常快,就中国而言,我们在过去30年里面的城市化进程,它的规模和速度在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我们差不多平均每一年,都会有中国人口的1%左右被城市化,就是从农村变为城市人,这样巨大的数量带来我们国家整个巨大的变化,也对环境、资源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中国的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也成为中国当代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

  我们国家它在快速城市化进程当中,一方面是反映在人口上,另一方面也反映在我们城市的数量上,以及城市的规模上。我们到现在为止,中国的城市,我们600多个,我们的建制镇两万个左右,这就是我们中国承载城市人口的空间。估计在2030年左右,全球城镇化率会在63亿左右,那个时候全球平均城镇化水平大约60%不到。

  我们现在估计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约会在65%到68%之间,从现在,去年年底我们统计数字城镇化刚刚超过575%,还有10到15%的陈口会被城镇化,我们会持续每年1%人口的城镇化,这个速度在过去30年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会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中国城镇化进程当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我们谈到环境和资源,在资源里面,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土地资源,从可使用土地的指标上来看,中国的人均可使用土地,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值,只有美国的大约六分之一。我们现代化的目标,对于各个国家来说,是没有区别的。我们并不希望以落后的城市去解决城镇化问题,因此,无论合适与否,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模式被一再复制,这就是中国的问题。

  副中心模式,上海摸索的城市未来?

  在城市规划的时候,就有两种不同的趋向,高密度和低密度。这两种趋势并没有好坏,就宜居而言,低的密度必然好于高的密度,我们都喜欢生活在自然环境好的生态里面。但是中国的条件不允许这种发展模式,这个地球也不允许我们这样做。这就需要城市发展一方面是快速的,另一方面是高效的。今天上海的建设用地,占上海建筑土地已经超过50%。一个城市一半以上的土地被建设了,这个城市将来的生态,这个城市将来的宜居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就需要建设用地的负增长,在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中,寻找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新载体。

  伍江教授还提到:上海还有农村人口,2500万绝大部分人是生活在城市空间里,我们中心城,超过1000万人,如果连上我们的中心城的拓展区,就是今天宝山这样,已经和中心城连成一片,人口超过1500万人,我们城市面积非常有限,刚才讲中国的人均的土地使用面积,可使用土地的人均面积,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值,如何更好让上海的发展跟周边地区联系起来,就变的非常重要,上海在90年代初,实行浦东开发政策,从那个时候开始到现在不到30年的时间,上海以极快的速度在推动城市的发展。

  在承载需要急剧变化的体系下,不得不对上海整个空间进行宏观的考虑,上海单中心的模式很难承载这样一种规模和速度的城镇化。城镇化进程还在提高,上海人口是很难控制的。今天户籍制度变的越来越无力,已经无法再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限制人口的移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上海的人口还会变的更多,平均每一年以30万到50万的速度往上提升。而上海从1990年到现在,我们的户籍人口的自然出生率一直维持在负数,我们上海新的人口一直是负数,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每年有30万到50万的新增人口,是外地移进来的。这样一种情况下,一个单中心的上海不可能承受这样的人流,它的空间已经难以承载,唯一的办法就是我们换一个思路想这个空间,上海不应该看做一个单一城市,而应该看成多中心,有多个不同层级的城市组成的城镇群。上海是一个行政区概念,在这个行政区里面有非常强大的众多人口的中心城。同时还有很多新城。这个新城也具有一定的规模,还有大量的镇区,加在一起形成上海的城镇体系。这是中心城。

  在这个中心城内也应该使得它土地的效率更加提高。现在上海中心城里面有中心,有边缘,房价也是如此。增加真如、江湾等副中心,不只是土地效率得到更大大幅度的提升,希望这些中心具有全球市场竞争力的中心。上海的中心功能,是由上海许多地区的载体来体现的,这些中心是有空间载体的,上海的副中心是一个两个,是十几个,在经济能级不断提升的同时,意味着环境品质受到更大的挑战,土地资源受到更大的约束。希望通过一个体系化的空间,来承载这样一个城镇化的进程。

  多中心模式,对住宅建筑提出新要求

  城市多中心的格局,势必将带动城市副中心的建筑质量提升。对于建筑行业的主体:开发商与建筑方来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中国参与过许多社区整体规划的设计师纪达夫对此就表示:实现一个国际性的高密度城市的模范,通过这样的规划,上海可以实现我们全世界的一个模板,引领建立高密度的城市的方式。以设计师来说我关注建筑本身,想了解对于建筑来讲这意味着什么,就要看一下多中心城市的基本面,城市由基础设施来构成的。伦敦的基础设施它的网络非常好,这个网络并不只是基础设施本身,还包含社会的基础设施,社会和文化是不可见的一种城市的基础构造。所有的城市都包含农村,这些农村也是我们基本的基础设施所在,农村能够延展形成城市的基本面。上海中心已经得到确认,在未来将有14个城市中心,而这14个中心会有一些基础设施中心的功能,我称它为城市里面的村落,它包含的不只是交通网络,在未来还包含各个地铁站和交通枢纽。

  比如当前的伦敦的扩展情况,基础设施会过度荷载,就像蜘蛛网上有很多加载点,负载过重这个蜘蛛网就会破损。如果缺少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就会过度荷载。但是如果使这些枢纽中心化,就可以增强这些枢纽的基础设施。上海的14个枢纽中心的规划,努力在重新建造城中村的时候,应当重新发现它们在城市中的意义所在,现在们创造城中村的旅程会大大减少。我们发现污染也会随之减少,老旧的城市枢纽已经拥有基础设施,或许这些基础建设已经建了很多年了,但依然可以利用原来有的来重新发展,而不是建造新的。

  如果要使城市枢纽更加密集,对于建筑来说意味着要求的提升。在城市中已经取得一定的密集度,但是我认为在城市不同的枢纽当中,能够连接不同的中心。比如说当前所存在的人行道已经不够了,就需要不同之间的连接。用空中的公园,去解决陆地不够的问题。这种集群,这种城市中的建筑集群应当向四方扩展,这就是城市枢纽。阿里巴巴总部有一个例子,它是多功能的,并且以一种有效的方式进行协同的连接。就像星球大战里面虚幻的场景一样,我们已经将其搬到了中国,这种大楼已经有所存在,它可以向我们展示未来在城市里对大楼进行连接,

  城市副中心的建筑模式,早期是在香港偶然建成的。在香港的中环可以获得成功,在中国其他城市我们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建筑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意识到,它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它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实现多功能的目标,它能够持续的为人们服务50到100年。我们已经建立这样的建筑了,发现了新的建筑的功能,也有不同的标签。

  对于一线城市来说,“寸土寸金”的业态已经无法改变。但是依赖城市副中心模式和建筑的革新,依然有机会为人们带去更多宜居的住宅。

       本文为新浪地产(微博)独家原创,著作权受我国法律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媒体、商业公司、网站、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其他手段侵犯本网权利。 已获许可转载的,请注明“来源:新浪地产”。其他合作事宜,请联系本网。

新浪地产
关键词: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