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平:人天同构造,化朽为神奇_新浪地产网
关闭广告

刘小平:人天同构造,化朽为神奇

  可以人天同构,化朽木为神奇的这位深具天工之手的艺术大家便是首届中国木雕艺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小平先生。

  

  著名工艺大师刘小平

  导读:黄宾虹先生曾曰:“有人造不出来而天造出来的,有天造不出来而人造出来的。”自然是人造不出来的,艺术是天造不出来的,而树根艺术是天和人共同造出来的。而可以人天同构,化朽木为神奇的这位深具天工之手的艺术大家便是首届中国木雕艺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小平先生。从接触木材,到初涉根雕,终到正果修成,开创《扁雕》、《漫雕》、《空雕》等根雕实用创作技法,苦心孤诣所创之作品兼集人间万象众态,窥尽天界佛陀禅机。其炉火纯青之技艺、炫化莫测之境界,实可谓是根雕艺术领域的翘楚。

  青山有馈赠,艺趣本天然

  浙江丽水被誉为“绿谷”,山青水秀,风景如画。木匠出身的刘小平,兄弟五人。由于家庭处境穷困,他从初中开始就肩负起了家庭生存之重任,打各种工来养活自己。在外打拼的辛酸虽难以言表,但却无形中也磨砺出其坚隐耐忍的性格特征。青山对他的馈赠,即是这满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木材和一颗如山泉般纯净而又坚如磐石的心。他不喜欢做重复不需要动脑筋的简单木匠活,总爱把心思敲敲打打花在如何做出别致根艺家具上,在和枯根古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他辛苦也快乐,体会着一种创作的乐趣。

  所谓的“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懂得思考,勤于钻研的刘小平,天性之中也必有异于常人之个性。在学木工的这段时间里,刘小平发现那些堆积在库房里的木头其实浪费很厉害,就一直琢磨着如何变废为宝?有什么途径可以把这些木头再利用起来?19岁的刘小平从木匠出师后,开始有机会慢慢接触根艺。根艺是自然型的,他利用木材及原木根等物件尝试着做一些家具和盆景架,客人也喜欢他做的东西,总觉得与众不同。

  命运有时候既需要机遇,亦需要明智抉断的选择。1994年偶然的一个机会,刘小平在杭州有幸看到浙江省根艺在中国美院做的一个展览,这次展览带给刘小平的震撼至今让他难以忘怀,“我觉得里面的东西比家具又高了一个层次,一个小东西的价值就超过了我一个上百斤材料花架的价值。”他当即花钱买了一台凤凰牌的照相机,拍下了展厅里所有的根雕作品。

  这次的展览使他第一次意识到,那些看来毫无生气和作用的腐朽之木,经过艺术构思立意、加工处理之后居然可以演变成如此浑然天成又具创造性的形象艺术作品,赏心悦目。这启蒙之念一发不可收,刘小平回到老家后就开始搜集材料,一遍做盆景架养家糊口,一边开始自学根雕。

  没有老师,他就买了一张寿星的年画贴在墙上,仿着年画上的寿星开始雕刻。由于他本身有木匠功底,入门自然也比别人快一些。即便这样,他的第一件作品雕出来以后,别人还是评价道,“小平,这个东西怎么看着是平的”。正是应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一句话,倾刻间刘小平便意识到了作品的问题。于是他沉下心来,继续修改雕刻,到第三件时,刘小平觉得自己和这件《灵芝寿星》有了融合的感觉,“自己看着它会莫名其妙地笑起来,这是我自己觉得应该已经满意了。”最终确实如他自己所料,这件作品在市场上买到了220元,这笔钱在当时,相当于许多人半月的工资。

  从这件《灵芝寿星》开始,刘小平正式开启了他的根雕生涯。他利用木质的天然属性,还原着中国神话的人物原形,从寿星到佛陀,到罗汉,他怀抱着一颗艺术的初心和一份生活的从容淡定,把“顺其自然”作为最基本的表现手法,用心还原着根雕作品的历史纵性和人文厚度。

  

  刘小平作品“罗汉系列”

  “我很喜欢雕刻罗汉,罗汉虽然是许多艺术家都喜欢塑造的一个形象,但却没有统一的形态神韵。因为生活在杭州的近水优势,有很多机会可以观察、分析罗汉,所以我做五百罗汉的时候十分轻松。其实罗汉的表情符合修行之道,所以我喜欢做罗汉的艺术形象。”

  术业有专攻,薪火亦相传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对于刘小平而言,今天的成绩没有任何的决窍可言,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艺术生命的绽放亦是如此。历经多少春夏秋冬寒霜古雨,勤奋专注于作品前,苦思冥想,精心雕琢,每一件作品都充满着他对自然的领悟和生活的沉淀。

  从19岁正式从事根雕艺术开始,1994年创办“刘小平根雕艺术工作室”,从事根艺人物创作研究兼授徒,2011年创办杭州旺上昇艺术品有限公司。刘小平已经在根雕领域打拼了二十多年,如今的他已是业界赫赫有名的工艺大师,作品不仅多次荣获“百花杯”特等奖及金、银、铜奖,五十余次在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精品展中获金、银大奖,更相继受到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杭州电视台以及《都市快报》等新闻媒体专访和报道。

  

  刘小平木雕作品

  如今的刘小平,不仅是根雕行业的领衔者,亦是兄弟四人的榜样。刘家四兄弟:刘小平、刘小金、刘晓宝、刘小聪几位老师都在从事根雕艺术,而且各自建树极高。虽是师出其兄一人,却是造诣各有千秋,每一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定位和创新技艺。当然,刘小平的创作水平是最高的。

  “从第一年成立工作室,就开始带学生,我认为教学生会让自己提高,现在的学生很难带,总想放弃。其最大原因就是没有吃苦能力。而在这一行业里,不吃苦要想有所提高,几乎很难,所以新的学生能够成材的很少。特别是做手艺这一块,真得很难坚守。我们那个时代市场上的艺术品很少,做起来的东西都会有人要,而今天在艺术品行业却是一个饱和状态,市场需要有创新创意性极高的精品,不然不会有人理你。”根雕行业的好苗子天分和勤奋二者缺一不可,而勤奋恰恰是第一位的。天分重要,却更需历练。刘小平把天分和勤奋幽默地比作人体任督二脉,只有打通此间关节,技艺才可纯青。虽说授徒之心迫切,但刘小平总觉得任何事都得顺其自然最好。

  人天同构造,朽木出奇迹

  木材的缘,似乎从小就结下了。刘小平对大自然的材料怀有一种深厚的感情,他认为每一根木材都应该“物尽其用”,不应浪费,也不该浪费。在很多人眼中,空洞和窟窿意味着对根雕死刑的宣判,可是刘小平却从中领悟到了残缺的动人,他觉得黑洞里面隐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于是那些在外人看来完全无用的根材,在他手下,变成了一系列单纯又狰狞喜剧又忧伤的人物,照他的话说,“每个人物都具备了疯狂的面部特写和谜语一般的意象”,他们有时诙谐,有时忧伤,有时坦然自若,有时狷狂大笑。正是凭借这种对材料发掘的痴迷,刘小平开创了这个世纪应属于他的辉煌,由他创意并命名的“漫雕”、“扁雕”、“空雕”由此而起。

  

  刘小平空雕作品

  模仿是一种开始,创新是一种觉悟,创意却需要披荆斩棘的毅力和年深日久的积淀,技法是于外之基础功夫,艺术涵养和人生境界才是作品高下之鸿沟。刘小平说:“漫雕和扁雕是在同时期进行的。随着自己的功底、技法相对成熟起来,对人物的理解也开始慢慢渗透,包括一些没有资料的历史和神话人物,也能够用文字表达出来。我很早就开始创新,找一些别人不用的材料、雕刻别人不雕刻的题材。艺术的尝试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有些题材市场并不喜欢。所以这个时期有意无意间刻了一些作品,这在当时没有理论支持,就是凭借自己的技艺看看雕刻是否可行。”

  是否可行?时至今日答案早已尘埃落定。刘小平给自己的这一些作品取名“人间万象”,在他看来,那些面目多变、形态各异的人物,就是人间的每个生命个体。他为每件作品做了配语,“痛苦快乐自己知道”,“晒我的日头,让别人忙去”,“那时真的苦啊”诸如此类的哲语层出不穷,读之意味深长。刘小平将自己对漫雕的创新称之为“将死亡的根木唤醒”,而他唤醒的,又岂止是根木。

  

  刘小平漫雕作品

  刘小平的“扁雕”,又何尝不是扁平根材的极致之作,在他那生花妙手之中,那些看起来又薄又空的废料,借势而起,或循褶而下,借助绘画艺术在构图、题材和空间处理等方面的创作技法,保持根材的自然属性。这种对雕刻材料的创造性发挥,不仅引发了无穷的延展性思维,更是极大地扩展了根雕艺术的创作领域,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市场的轰动。

  在杭州香山文创园刘小平根雕艺术园区内,各式雕法及具象、意象、抽象的根雕作品俱全。具象者,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意象者,有物混成,似象非象;抽象者,恍兮惚兮,道隐无名。一件件形神俱全的作品似被赋与了巫术和魔法的神奇之笔,让人感叹那双艺术之手的神奇魔力和创造力。

  

  刘小平扁雕作品

  更难能可贵的,还是他作为一名艺术家所担负的责任。扁雕出来后,全国各地的“跟风之作”大量涌现,对刘小平的质疑也是层出不穷,可他从来没有因此去为难过任何一个人,“我把扁雕注册了商标,并不是为了利益,是把它作为一种文化保留起来,未来有浮雕、圆雕,也有扁雕。是我的创新,可是它是社会的。”在刘小平看来,扁雕再进一步是很艰难的,他希望后人的创新能带动自己扁雕技法的提高。

  如今的刘小平依然在孜孜不倦地求新求变。10年前的他敢于突破,凭着他对每一块根料的独特理解,开创了后来一鸣惊人的漫雕和扁雕;10年后的他仍然在思考。就在2014年12月,刘小平还举办了一次论坛,邀请了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甚至普通老百姓,让大家各抒己见各自感受。在他看来,“通过论坛,听取他人的意见十分重要,不管是正面的赞美还是反面的批评都需要我慢慢去理解,而我更希望听到的都是能直击我内心的言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足以证实一个具有大智慧的艺术家的襟怀和心胸。作者:[张慧] 来源:[艺术仓]

关键词:市场动态  

市场动态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市场动态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