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是房地产中介末年丨喝酒吃肉吧,且醉且珍惜

  目前的二手房的提成比例并不足以有尊严的养活所有经纪人

  来源:大伟看楼市

  房地产中介行业已经有几千年历史,最早的史书纪录在南北朝:

  南北朝时候,有个朝代叫南齐,南齐有个人叫崔慰祖,崔慰祖想卖掉自家的房子,图省事儿,找了个房产中介。《南齐书》卷52《崔慰祖传》很生动地记载了崔慰祖和房产中介的对话。

  中介的黄金期在宋朝:宋朝法律汇编《宋刑统》卷13写道:“田宅交易,须凭牙保,违者准盗论。”意思是买卖房子和土地,必须让中介经手,不然就按处罚盗贼的相关法律处理。

  中国第一笔互联网网上交易成功始于1998年,到目前也仅15年的时间,就已经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但到目前为止,房子、车子等交易依然未能完成网络交易。

  购房者无法在互联网上直接感受产品的阳光和空气。在体验营销越来越被倚重的房地产销售中,顾客真能仅凭互联网平台上有限的信息下决心出手购房吗?

  对于二手房,网络的确可以起到广告消息,信息初步筛选的作用

  1:房子是不可移动的非标准产物,即使是同一个单元的同户型产品,也因为层高等存在阳光的多寡。这种情况下每套房都是独一无二的产物。所以所谓的线上交易,都只能是噱头。

  2:房子太重要了,重要的甚至和每个人的幸福生活之间挂钩,一套一二线城市的房产甚至是3个家庭的所有积蓄。这种情况下,决策的复杂性,合同签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你可以在京东上冲动买个洗发水,但除了王思聪类人,很少人可以冲动的买房。

  在这种情况下,过去的互联网信息平台类网站估值已经被资本市场看轻,包括搜房的股价变化,安居客的折本离场,都可以看到,网络在房产销售渠道中起到的作用虽然不可或缺,但并没有垄断的可能。

  O2O神化的破灭

  互联网思维颠覆不了经纪行业,互联网思维,不是一种企业基本运营的模式,只是一种营销的手段。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角色所起到的功能和作业方式并没有改变。客户还是要看房,经纪人还是要带看。在2014年,不断有公司打着妖娆的互联网思维口号进军房产经纪行业,高谈新模式大变革,他们所谓的新模式是抛弃管理层,将更多成本投入到经纪人身上,呈现扁平化的管理结构。

  目前经纪行业真正存在的问题,是在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和业内人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上,与模式无关。行家在谈新模式只是想重新洗牌,不是希望行业更规范。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靠错误的模式去赢得市场。

  管理一旦漏洞,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如果忽略了平台的价值,用高佣金高提成来解决所有问题是妄想。经纪人有血有肉的,他并不只是为了钱活着,他们需要被鼓励、沟通、交流、被肯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需要帮助、需要成长的空间。平台的价值,在于企业的内部的管理,房源系统、客源系统、交易服务系统等环节中企业都能进行管理和控制。让系统更加完善,且环环相扣,最终使得企业更有效率,信息在系统中能够得到分享且快速地传递。企业内部的效率高了才能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

  目前的二手房的提成比例并不足以有尊严的养活所有经纪人

  以北京为例,一年10万套的二手房买卖交易,60亿左右的市场总规模,按照从业人员6万计算,剔除必要的门店等成本,人均年收入仅在5-6万。

  而对于客户来说,因为中介服务是无实体交易,这种情况下,门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包括搜房等提及的互联网中介,虽然提高提成比例,但降低了收费比例,这种情况看似让客户降低了支出,但因为缺少房源的进入渠道。没有实体门店对客户的心理支持。业务员需要在成交中付出的努力更多。而收入却并不会增加。

  最近的两次收购,都是资本的推动,对市场并非是良性发展的启示

  链家在北京的市场占有率并非模式的胜利。

  链家当然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企业,单个企业能够在一个城市做到接近50%的市场占有率,这的确是商业奇迹。

  但这种模式并非是经营模式的胜利,从收费角度,这种模式是需要非常高的收费提点支撑庞大的后台运营。所以链家的收费提点在北京一直是最高。

  失败的外埠拓展,使得资本开始推动收购

  对于企业来说,链家在北京是成功的,但用链家过去走路的办法,在他同样的外埠拓展中,可以说是失败的,包括上海公司,运营几年后,也仅是维持存在,需要北京输血,这其实证明了,这问题其实其他企业也遇到了。强龙要慢慢的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才能逐渐适应市场。但链家选择了另外一种激进的发展模式,收购成熟企业。

  对于中介行业来说,人是雇佣的,门店是租赁的。只有一个核心管理层是企业的资本。这种情况下,在过去十几年里,房地产中介行业并没有发生过大的收购。

  但资本推动目的为上市的收购,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两条:

  1:抢做第一和第二,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很少有第三可以获得高估值,特别是对于目标是海外上市的企业。

  2:搅乱收费规则,对于消费者而言,肯定是收费越低越好,但目前看,中介行业2-3%的收费是多年发展,买卖。中介三方基本可以接受的一个均衡状态。但资本介入以后,这种收费模式必然会受到冲击,0收费的可能性都存在,这种情况,一定上市受挫,对于行业的影响将非常大

  3:对于购房者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以链家在北京的成熟运营经验,在上海几年的运营繁殖看,并未体现出让消费者喊爽的体验。上海中介的竞争明显比北京激烈,这导致了上海的中介费标准低于北京。

  转换品牌,并不能带来什么改变,所谓的扩大到50%的市场份额,如果成功,那么未来出现垄断性的收费标准更可怕。

  4:对于部分企业来说,被收购基本意味着品牌的边缘化,以德祐为例,本来是上海中介行业的第二品牌,必然会让位。而在6个月的适应期后,原来的管理层是否还能继续管理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所以2015年春天开始的这一波收购,对于中介行业从业者来说,都将是一次失败。因为资本推动目的都只是为了上市,所谓的市场占有率并不能带来收入的提高。

  喝酒吃肉吧,且醉且珍惜!

新浪地产
关键词:市场动态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