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深圳标准”的住宅产业化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据了解,深圳绿色建筑拥有量、建筑节能技术及覆盖率居全国前列,被住建部誉为“绿色先锋”城市。2012、2013年连续两年,深圳成为全国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量最多的城市。截至今年9月底,深圳已累计有176个项目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建筑面积超过1800万平方米。目前深圳正打造“绿色建筑之都”,下一步深圳的建设主管部门将加大推进住宅产业化,提高绿色建筑的建设水平。
很多人也许不相信,我们的房子也可以像搭积木一样拼装而成。这不是玩笑。“拼装”,看似简单和轻松,但一个“拼”字背后,是一场建筑业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
我市住宅产业链初步建立
什么是住宅产业化?就如造汽车一样,楼板、墙、楼梯等在工厂里由人工打造,并运到工地进行组装。随着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住宅产业化成为潜力巨大的热门产业。
如今,在深圳,大力推进和发展住宅产业化的目标和方向越来越清晰:2006年,深圳成为首个国家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日前,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圳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深圳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试行)》,建立了以万科、嘉达、中建国际、华阳等企业为龙头的产业化技术体系。经过多年的试点实践,深圳市新型住宅产业链已初步建立。
从2015年起,深圳新出让土地百分之百按产业化方式建造;政府投资的保障房百分之百按照标准化设计、产业化方式进行组装;安居型商品房(包括两限房)要百分之百按照产业化方式来建造。深圳住宅产业化将选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推广使用预制外墙、楼板、楼梯等混凝土构件,要求预制率不低于15%,装配率不低于30%,运用装配式施工技术,采用一次性全装修和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等。
随着政策的大力推动,深圳建筑将进入“深圳质量”的阶段,通过以标准化设计为核心的住宅产业化,实现打造“深圳标准”的战略目标。
被忽略的各种“节约”
对于住宅产业化,很多人容易忽视它带来的效率提升。
在业内人士看来,之所以用“造汽车”来形容装配式住宅,是因为它和汽车产业一样,属于先进制造业。工厂里统一制造,可以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根据对目前上海试点的装配式住宅项目测算,装配式建筑的生产和施工过程可实现节能约50%、节水约60%、节材约20%、节地约20%以及减少建筑垃圾约80%。而且,从施工的效益来看,也能提高4~5倍。
此前,参观万科公司公园里项目施工工地,相较于传统施工工地的扬尘弥漫、噪音扰民,住宅产业化的施工工地则显得相当整洁,几乎没有扬尘,就连工地常见的渣土车和搅拌车也不见踪影。该项目现场负责人介绍说,没有渣土车和搅拌车并不意味着产业化住宅的工地完全和它们说再见,只是由于现场施工环节大大减少,渣土车和水泥搅拌车不会有太多的“用武之地”,偶尔来“客串”一下就足够了。
如果说,住宅产业化能实现最大限度地节能以及减少垃圾和碳排放等,更多的是一种环保效益、社会效益,那么对开发商和建设方而言,大幅缩短了工期,节约了时间成本,则会带来更大的市场机会和效益。
虽然产业化住宅初期投入成本有所提升,但建成后的维护成本却降低了。根据深圳万科数据,住宅产业化可降低80%后期维修费用,可减少99%外墙渗漏事情,可降低25%人工费用,节省25%的建造时间。
降成本还有待培育市场
从住宅产业化的推广来看,必须把建造成本降下来。如何降低成本?答案是,要有足够大的建筑体量,实则就是规模效益。市住宅产业化主管部门相关人士也坦言,目前住宅产业化市场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今后,住宅产业化将作为全市的一个重点,要持续地通过政策引导来开发和培育市场,提高其规模,成本就会自然而然降下来。
目前,深圳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深圳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试行)》、《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试行)》等文件,并通过各种奖励和补偿机制,来鼓励龙头企业进入该领域。
据介绍,万科、嘉达、中建国际、华阳等企业,都已经在积极开展住宅产业化的探索和试点,设计、施工、构件、配件等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多,初步形成了互为支持的产业链,并在我市保障性住房标准化设计中得到了应用。
其中,万科公司致力于引领行业节能减排,持续推进绿色建筑和住宅产业化,公司在深圳已形成了成熟的产业化技术体系,在建的产业化商品房项目已达130万平方米,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开发商学习万科的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
而嘉达高科公司在深圳搭建了住宅新材料领域创新技术应用平台,形成以住宅新材料研发、生产、施工为一体的系统解决方案,并在吉林、山东、江苏等地建立了7个生产基地,累计在全国实施了近8000万平方米的工程项目。
中建国际公司在深圳有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的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具备多项预制构件生产的核心技术,已成为深港两地预制构件生产的品牌企业,并计划在合肥以产业化方式建设70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
不仅如此,包括深圳在内,我国各个试点省市在推进住宅产业化的过程中,无一不是在政府为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以及公益性公共建筑项目中,率先实践住宅产业化建造方式,同时也以政府“订单”来拉动更多的市场需求。
产业升级催生大市场
推广住宅产业化,从“建造”房子转向“制造”房子,仅仅一字之差,实则已是建筑业的转型和升级。伴随着技术的革新和产业的升级,必然会催生一个大市场。
业内人士称,与住宅产业化相关的,当然不仅仅是技术,还有全新的设计模式、生产和施工模式、过程管理模式,甚至连整个房地产的经营开发,从投融资到项目运作,再到交付后的使用、装修以及物业管理等等,都会变得很不一样。这其中,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新兴市场。
举个例子,适应新的建筑方式,产业工人要升级,再培训是一个大市场。事实上,近几年来,传统建筑业的用工成本越来越高,工人的工资虽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仍然没有缓解用工荒现象。其实在测算和比较住宅产业化与传统方式下的建造成本时,若考虑到传统建筑业依托大量用工需求且未来成本还持续提高的因素,住宅产业化所节约的用工量,或许也能为其降低成本。
又如,适应未来的产业化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和维修服务也会更加信息化、智能化。住宅产业化因其在构件生产过程中就预先装置芯片,“拼装”成房子之后,任何部件出现任何问题,都能通过芯片远程监控,可以实时为房子进行“体检”,提前防范,确保安全舒适。届时,物业维修这一块业务会前移,而不是像现在,房子出现问题影响到正常生活了,人们才会去通知物业来检修。维修只是其一,未来物业管理在智能化方面还有很多“文章”可做。
除此之外,新的技术、新的工艺,还会对建筑设计提出更高要求,对建筑材料也有不断的改进需求。伴随住宅产业化的推广,建筑行业必然会逐步淘汰落后产能,迎来一场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