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新城填海區規劃調整 公屋勁增至近三萬戶
澳門新城填海區規劃最新調整方案出爐。特區政府計畫大幅度增加公屋用地比例,同步增加公共設施比例,先前規劃的私人房屋用地大部分都轉為公屋用地,僅剩 4000戶,公屋數量則由 18000戶增至 28000戶。
公屋增至28000戶
2012年,國務院同意澳門特區填海造地 361.65公頃,用以建設澳門新城區,並要求澳門在填海過程中跟進管理,加強保護周邊環境,充分發揮新城區的建設作用。澳門擬填海的地方,分為A、B、C、D、E,一共5大塊。其中A區面積最大,且靠近珠海拱北。按計劃,澳門新城區於2020年正式使用,全部填海工作則會爭取5年內完成。
特區政府昨日宣佈計畫調整新城A區規劃,以住房用途為主,估計新城A區可提供約28000戶公屋,比先前的規劃新增了 10000戶,私人房屋只有約 4000戶。新城A區土地面積 138公頃,興建的公屋考慮以2房1廳為主,每個單位建築面積約 89平方米,以每單位3人入住計算,人口容量將為 7萬人,新城A區的土地容積率將低於現時的私人房屋,容積率定為8倍建築面積,低於包括豪宅在內的私人樓宇。首批經屋預計最快可於2019年年底接受預購,2022年、2023年建成。具體規劃會通過今年底展開的新城區總體規劃第3階段公眾諮詢收集意見。
行政會發言人梁慶庭指出,調整新城A區規劃是行政長官提出的概念,崔世安決定在土地供應和利用方面加大對民生的投入,特別是增加公屋供應量以解決居民的住屋問題,希望公眾能夠感受到其解決房屋問題的誠意。政府絕對有決心和誠意,充分利用新城土地及收回的閒置土地,優先發展公共房屋等民生之用。
仲量聯行澳門住宅部主管黃智威稱,新城填海區計畫興建房屋中公屋占8成半以上,公私樓比例是否適合應留待社會思量,政府的規劃調整有助於短時間內緩解目前的“樓荒”問題,但其認為,填海土地供應非一朝一夕,未能在短時間內增加樓宇供應,在私人市場中,應多考慮將生地變為熟地,將比新填海區供應來得更快及更有效。
中央已啟動研究水域管治權
澳門土地資源缺乏,房屋問題的核心是土地問題和對未來房屋的供應。未來政府將採取各種方法增加土地和房屋,同時推動舊區重整,編制及公佈公屋中長期供應規劃。
目前,澳門的土地供應主要來自新城區和收回閒置土地。對於閒置土地,特區政府表示,將堅持既定的方針和程式作出處理,收回一幅、規劃一幅,優先撥作公屋使用,此外也將通過區域合作,提升通關便利及交通便利,共建優質生活圈,為居民提供更多的住房選擇。
梁慶庭還透露,中央已啟動研究將習慣水域的管治權授予特區政府,同時有機會向橫琴租借更多土地,未來可供澳門整體發展的土地有望進一步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