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亮:中诚信托事件暴露的监管漏洞是巨大的_新浪地产网
关闭广告

常亮:中诚信托事件暴露的监管漏洞是巨大的

提要:1月31日到期的“诚至金开1号”,仍有33亿元(本息)尚需兑付。最令人担心的还不是中诚信托兑付难问题,而是担忧此事件可能引发骨牌效应,使信托全行业风险爆发。一定要密切观察中诚信托兑付危机的演变,防止信托产品投资者产生绝望和恐惧,最终引爆集中上门兑付潮,从而助推信托风险爆发。

2013年度500强开发商首选供应商品牌测评启动<<<<<<<<点击进入< >

  来源:北青网房产

  1月31日到期的“诚至金开1号”,仍有33亿元(本息)尚需兑付。目前,地方政府、信托公司、推荐及代售方工商银行,到底谁来填补这个窟窿,仍无定论。不过,从目前各相关利益方表态来看,中诚信托这款矿产信托产品大有打破刚性兑付之苗头。

  令人思考的是,中诚信托兑付危机爆发后,各方竟然率先做的是撇清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想方设法给投资者一个说法。但是,在信托产品发起发售时,中诚信托、工行和融资公司各方利益已经包括在其中。融资公司自不必说,获取了资金的使用权,利用融资开展生产经营赚取利润。中诚信托赚取了中介募集人的通道费用。工行赚取托管手续费、获得信托资金的同业存款。正是在各自利益驱使下,三方才一拍即合、积极发售这种信托集合理财产品。而到如今发生兑付危机了,工行、中诚信托以及山西金融办等却变脸急于洗脱责任。

  说山西金融办乃至山西政府兜底50%纯属媒体杜撰或者有关当事人出于某种目的安抚投资者或者玩弄拖延战术的把戏。山西政府没有兜底的任何理由和责任,而且财政资金如此紧张,怎么使用都用不到为信托兑付难兜底上。但是,第一兑付责任人的融资公司彻底丧失兑付能力后,作为从中牟利的中诚信托和工行完全洗脱责任恐怕不能服人。

  无论如何这种信托产品是信托公司平台发起募集的,投资者是冲着信托金融机构而来的,宣传推介都是以信托公司的名义。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与投资者的协议如何签署,投资者都不会“放过”信托公司的。而银行是代销和推介信托一方,信托产品是从银行柜台卖出去的,投资者是从银行网点买到的信托产品。虽然从法律合同条款上规定了多方权益和义务,但是,客户感性上肯定会找卖出产品的银行讨要说法。在中诚信托兑付危机上,信托公司和银行是洗不脱自己责任的。

  最令人担心的还不是中诚信托兑付难问题,而是担忧此事件可能引发骨牌效应,使信托全行业风险爆发。短短几年信托规模的非理性、近乎疯狂的盲目扩张给其埋下了巨大风险隐患。2012年6月底全国信托总规模5.5万亿元,到2012年年底暴增到7.47亿元,首次超过保险业荣登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产业,而到2013年三季度底,中国67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飞涨到10.13万亿元。2013年年底规模数据出来后会更加惊人。10万亿元的信托影子银行规模一旦大面积发生兑付危机的金融风险,将对中国整个金融行业造成重创。而发生中诚信托兑付危机极有可能是引爆信托风险骨牌效应第一张倒下的那张牌。

  信托业爆炸式野蛮增长赖以支撑的基础是政府主导的大投资模式下整个经济的过热狂躁和盲目扩张,比如、钢铁、水泥、煤炭、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行业等。然而,这种状况带来产能过剩导致的多行业不景气和萧条现象正在暴露,整个经济风险正在显现。比如:中诚信托推出的30.3亿元“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就是用于对山西煤企振富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进行股权投资。而从去年以来煤炭行业火爆局面荡然无存,煤炭企业度日如年,该企业实际控制人又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刑拘。最终使得这笔高达30.3亿元的信托到期兑付资金无着落,引爆信托风险。

  10万亿元信托规模,约占中国GDP的20%,这些资金大多投向了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领域。审计局刚刚公布的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债务共计逾17万亿,这其中也有很多是信托贷款,同时超过20%是“借新债还旧债”。钢铁、水泥、基础设施建设等昔日风光均已不再,就是房地产也已经露出苟延残喘之态。这个基础如果荡然无存了、坍塌了,信托产品到期拿什么兑付呢?

  中诚信托事件暴露的监管漏洞是巨大的,工行和中诚信托规避信贷管控,如果酿成兑付危机,监管又在哪里?在如此监管漏洞下,信托业的投资产品本身就有严重缺陷,又岂能让投资者负全责呢?

  一定要密切观察中诚信托兑付危机的演变,防止信托产品投资者产生绝望和恐惧,最终引爆集中上门兑付潮,从而助推信托风险爆发。监管部门必须妥善处理。同时,危机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多“秘密”,希望监管部门乃至司法部门立即介入彻查。

信托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信托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