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源联手绿地子公司“环保 地产”本质为卖膜

  [ “不少房地产公司都在转型做环保,因为"环保 地产"是一种互补的组合。一个利润率高,一个稳定性强。” ]

  日前,碧水源与上海云峰(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海云峰”)签订协议,设立上海云峰碧水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云峰碧水源”),其中碧水源出资8000万元,占新公司40%的股权,上海云峰出资1.2亿元,占新公司60%的股权。

  与以往异地扩张的合作对象不同,此次碧水源进入上海市场的合作方的股东具有房地产开发背景。上海绿地资产控股有限公司和上海绿地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控股上海云峰34%和20.503%的股权,而上海云峰的最终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碧水源称,将建立环保与土地开发资源相结合的完备商业模式,实现环境建设资金与城市开发相结合的新型商业模式,云峰碧水源将利用在房地产领域的优势,为城市与企业污水处理、污水资源化、城市与企业供水、环境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水利建设等水资源与环保领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国内目前没有类似的模式,两家企业现在只是有这样的意向,并没有真正落实。”碧水源一高管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水务行业一名专家认为,实际上,这仍是碧水源“异地扩张”模式的复制。

  此前,碧水源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十几个类似的项目,均作为小股东,和当地企业合作,参股设立合资公司。

  去年10月以来,碧水源已连续公告了与武钢集团、武汉水务、山西太钢、青岛水务、沪东造船厂、上海云峰和武钢集团等多个合资公司计划,业务领域除了市政污水还包括工业水处理、自来水、船用水处理、固废、房地产等多个方向,在地域和市场两个维度上外延扩张。

  不少分析人士也认为,异地扩张将是碧水源长期不变的策略,通过和当地政府或者企业合作成立当地公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解环保产业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

  “以参股的方式进行利益捆绑,当地企业好拿项目,这种模式复制起来所形成的良性循环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壁垒。”一名基金公司分析师表示。

  上述水务专家进一步表示,尽管听上去比较新鲜,但实际上,“碧水源主要还是想卖膜,对方干什么并不在意,房地产也不是它的概念。”

  “上海目前没有大型的 MBR(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技术)水厂,但减排目标的压力很可能使上海效仿全国其他地区采用MBR技术。”瑞银证券认为。

  与此同时,水务行业和地产行业具有一定关联度:房地产开发会带来新的污水处理需求,而水厂搬迁、地埋式水厂、地方政府用土地抵偿污水厂投资等又会带来新的土地供给。

  “不少房地产公司都在转型做环保,因为"环保 地产"是一种互补的组合。一个利润率高,一个稳定性强。”上述水务行业专家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包括天津泰达、上海城投、上实、首创、北控等在内的企业,均已从房地产行业进入环保行业。

  

关键词:市场动态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