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城镇化应注意‘土地正义’”
一位读初中就写诗的诗人,却对土地问题格外关注。他发表了数篇“土改学”文章,并认为每个人都应成为土地专家,关心土地这一“命根子”。他就是叶匡政。在昨日的“中国农行·南都公众论坛”上,叶匡政通过对土改历史的梳理和审视,指出中国新一轮城镇化必须注意土地收益分配正义的问题。
国家首先要解决土地正义
叶匡政曾撰文梳理中国土改中的“划阶级成分”以及“诉苦”等故事。在昨日的论坛上,他通过这些故事,分析土地制度变化对国家发展和民生的影响。
“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其实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命根子。”叶匡政说,这么多年来,这个“命根子”并没有完全掌握在老百姓手中。特别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地方政府从农民手中低价获得土地,却以高价出让,近年中国土地出让收入超过每年3万亿元。地方财政严重依赖土地收入,购房者承担了“变相的税负”,而出让土地的农民却无法获得相应利益,“实际是大量转移了民众手中的财富”。
叶匡政又从历史角度梳理中国的“土地学”。比如孟子就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把土地看做是民众的恒产。他说,早在先秦,人们就认知到土地正义是一个国家首先要解决的政治问题,所以管子说:“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以正政也。”
分配正义须先有程序正义
在叶匡政看来,当下的诸多社会问题如巨额贪腐、高房价、强拆、小产权房、消费乏力等,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土地问题。他认为中国新一轮的城镇化,一定要注意土地收益的分配正义问题。而要达到分配正义,首先要有程序的正义,地方政府不应是土地政策的制定者、监督者,又是土地拥有人和土地买卖的直接受益人,民众在土地的收益分配上应该有自己意见的表达权利。
为了“以史为鉴”,叶匡政又提出,国人一定要正视历史错误。他认为,只有对过去的错误进行梳理与审视,才能改变残存在人们头脑中的旧观念,否则我们在土地问题上“又会面对一个充满负罪感的未来。”“其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像一个人一样。我们总是记住我们过去骄傲的事件,我们干了坏事或者错事是会回避的。我们要铭记历史中苦难的部分,那些让人绝望的时刻更为重要。”叶匡政认为,历史上的苦难,是我们避免未来类似苦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反思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