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发展陷入“规划容易、建设难”漩涡
2013年度500强开发商首选供应商品牌测评启动<<<<<<<<点击进入
来源:赛迪网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和服务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城市信息化步入智慧城市阶段,2013年8月,住建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智慧城市,首先要开展智慧城市规划工作,在当前已有的规划文件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操”、“重信息化,轻业务”等问题,业内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在基础设施、业务模式以及信息化环境等多方面的持续互动,如果继续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老路,智慧城市将徒有虚名。
一、智慧城市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当前智慧城市主要是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借助视频监控、GPS、移动终端等感知设备,通过交换共享、数据挖掘、主动推送、智能分析等信息系统功能,实现民生服务均等便捷、企业发展创新有力、城市管理敏捷高效、政府决策及时准确的目标。
赛迪设计认为,智慧城市不是单纯的城市信息化建设,而是通过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城市运行和管理模式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三者之间的支撑和引领,打造基于历史分析、现状改善及未来规划的良性发展机制,以完备的基础设施、高效的业务运作模式以及敏捷响应的信息化环境,为公众提供优质便捷服务,为企业提供创新发展驱动力,同时支持敏捷高效的城市管理和及时准确的政府决策目标的实现。
二、当前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有哪些误区?
1、智慧城市建设“操之过急”
当前各省市急于完成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同时学术界和咨询行业也急于争取合作项目,导致智慧城市的深层次研究分析比较薄弱,针对智慧城市建设目的、分期目标、建设路径、实施策略等内容,大多停留在宏观理论层面,没有和中国发展形势、城市发展定位等现状充分融合,缺乏可操作、论证充分的指导方法。
2、智慧城市建设“重信息化,轻业务”
当前各地出台的智慧城市规划中,尚没有脱离传统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仍然以信息化重点工程为依托,阐述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城市基础设施支撑业务运作,业务运作支撑信息化运行,而智慧城市不仅是信息化建设,而是将城市各构成要素进行充分融合和调动,以一个充满创新活力和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动态有机体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三、智慧城市该如何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首先应回答三个问题:智慧城市是什么?有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谁来指导、谁来主导、阶段计划)?赛迪设计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立体的、有机的、动态的、持续改善的统一体。在既定规划期限内,从建设时间、建设阶段和建设主体三个维度考虑,可逐层细化到具体的建设方和建设内容,最终可拆分出若干建设任务。
1、明确统筹协调部门
引领智慧城市建设理念。面向上级领导、中层干部、实施和技术人员及相关接口部门进行定期培训,以加强对国内外智慧城市形势、解决方案、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等内容的了解。同时借助外脑,通过专业第三方咨询机构提供的专业指导、分析评估、技术交流、技术支撑等服务,在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建设内容、执行方案等方面达成统一思想,保证后续机制改善、业务梳理、项目建设及运营的顺畅执行。
page
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流程。一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运营和管理机制,包括组织机构(决策层、管理层、实施层、应用层)、监督管理机制(工作流程、点检制度、考核机制等);二是资金政策,完善适应实际情况的智慧城市资金投入和管理办法,实现集中统一、高效、低成本的管理制度;三是建立既符合国家要求、又符合实际的智慧城市标准规范体系。
协调智慧城市建设任务。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归口部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各方积极参与,首先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目的、框架和路径,由此在组织协调后续规划和建设工作中,能以清晰的思路对第三方咨询公司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对各层领导、各个部门清晰灌输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和各项建设要求,充分发挥智慧城市中枢神经的作用。
2、清晰划分建设阶段
基于信息化和业务的融合层次不同,将智慧城市建设分为如下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可根据不同领域发展特点,拆分出多项建设内容。
一是信息化支撑业务运作,取代手工。比如支撑公文办理、会议活动(视频会议)、督查考核、档案管理、信息公开、在线办事等业务的协同办公平台。
二是信息化促进业务优化。比如物理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以智慧交通为例,包括基于信息化指导的停车场、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业务运行优化和管理机制创新等基础环境建设。通过基础设施规划、运行和管理模式优化、信息化建设三者之间的支撑引领和深度融合,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
三是信息化引领业务创新。比如以电子商务为纽带连接产业链各环节以及企业与市场,建立形成高效快速的市场开拓模式和反应机制,提高行业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协同水平,促进以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
3、合理安排建设主体
基于智慧城市建设范围不同,分为如下四类建设模式,并可分解出不同的建设主体:
统筹建设:针对光纤、宽带、地下管网等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基础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建设、信息资源整合、以及如协同办公平台等面向大多数部门的信息化项目,都由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建设。
多部门联合建设:针对城市应急、城市运行管理、政府智能决策、市民服务等涵盖多部门业务的领域,需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项目启动、业务梳理、需求分析、项目执行等整个建设过程。
行业内独立牵头建设:若某一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其他部门在信息资源共享、接口等方面提供支持,则这类项目由该部门独立牵头建设,比如针对为公众提供出行信息、驾车诱导等服务的出行管理系统,需要交通部门在各方配合下牵头建设完成。
单部门独立建设:某一部门为支撑自身独立业务运作或提升管理,进行单个信息系统的建设,比如林业局的森林远程防火预警、统计局针对各种数据的统计分析软件、交通部门的交通仿真与决策系统等。
4、科学规划建设时间
时间与上述各要素有机组合便生成了建设计划,即由谁统筹协调、由谁牵头和参与、在什么时间、根据建设阶段分解出什么建设任务。智慧城市的建设范围广泛、建设主体和参与部门众多,是多项目、多路径并行的立体式项目,在某一时间内,会存在不同的建设模式,即在统一组织、协调和监督下,由不同的牵头单位去执行不同的项目。
综上,启动智慧城市建设不等于完成一本规划报告,也不是若干信息化项目的累积,而是由统筹协调部门、建设阶段、建设主体和建设时间四项要素有机组成的统一体,应基于建设主体从上到下、建设范围由粗到细、建设阶段由低到高等原则,将智慧城市构成要素进行逐层细化,归到不同的建设路径,落到不同的建设项目上,在统一组织、管理、协调和监督下,持续打造基础设施完备、业务运作高效、信息化响应敏捷的智慧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