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共同经历中国建筑防水行业的2013
同在4月,在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六届五次理事会暨深化建筑防水行业质量提升工作会议上,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生产许可证管理处处长王军表示,继2012年质检总局把建筑防水卷材质量提升列为当年的十项重点任务之一,今年防水行业的质量监管仍是质检总局关注的重点,严格审批和管理生产许可证,颁布《建筑防水卷材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进一步提高建筑防水行业的从业门槛。
到7月29日,国家质检总局29日发布质检部门“质检利剑行动”防水卷材执法打假集中行动有关情况。对摸排出的217家生产厂点进行执法检查,查办违法犯罪案件161起,关停取缔生产窝点60个,查获无证生产或生产假冒产品厂点89家,吊销营业执照9家,现场查获假冒伪劣防水卷材34156卷,查获假冒包装物、标签10500余个,查获假冒其他企业公章15枚。
防水行业成了国家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对象,造假者的日子不再舒服。据悉,质检总局将继续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大案要案查办,督促地方巩固集中行动成果,防止反弹。并在此基础上,督促防水卷材生产集中地区组织开展区域整治,进一步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体责任、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整治责任体系,坚持“打、治、建”结合,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住建部今年的大动作也不少,很多政策让全行业的人笑逐颜开:3月15日发布了《关于做好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级住建部门,应当给予外地建筑企业与本地建筑企业同等待遇,严禁设置地方壁垒。不得对外地企业设立审批性备案和借用备案名义收取费用;不得强制要求外地企业在本地注册独立子公司、分公司;不得强行扣押外地备案企业和人员的相关证照资料;不得要求企业注册所在地住建部门或其上级主管部门出具相关证明等。
与这个政策相关联的是,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工作的部署,各地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从今年开始将建材备案制取消。
对防水施工企业来说,跨地区施工将变得简单了,求爷爷告奶奶的事情减少了许多;对建材生产企业来说,每种产品可以节省数千元的备案费,这些费用本来就属于重复收费,早就该取消。但收上来的这些费用哪去了?是不是应该有个交代?
如果说上述两项措施给企业节省的是小钱,那么根据住建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稿)规定,2015年后,我国所有的保障性住房和公共建筑都要达到绿色建筑标准。业内专家预计,未来10年里,绿色建筑面积每年会超过10亿平方米。客观环境的需求,加上趋于成熟的技术,绿色屋面系统具有施展拳脚的广阔市场,起到为绿色建筑“加分”的作用。
这可是一个含金量十足的大礼包,想大赚一笔的企业可要提前准备。同时,他们也要关注新的《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2013),于今年12月1日起实施。新《规程》增加了屋面植被层设计、施工和质量验收的内容;增加了容器种植和附属设施的设计、施工和质量验收的内容;调整了种植屋面用耐根穿刺防水材料种类和常用植物表;增加了维护管理的内容。并且在《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2013)》中,有两条涉及防水设计、资质及安全的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在住建部的文件中,还有两条值得业内人士关注:4月初,下发了“关于征求《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框架》(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指出将修订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拟取消建筑防水专业资质;10月24日,在《关于深入开展全国工程质量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中,决定用5年左右时间,在全国集中深入开展工程质量专项治理工作。在治理范围中,住房渗漏被列为第一项。
是否能取消防水专业资质尚未确定,但令人担心的是,在资质办理如此苛刻的情况下都漏的这么厉害,还需要用5年时间治理,如果取消资质放开市场后,建筑会漏成什么样?
为防水行业操心的不仅是政府,还有社团组织。作为防水行业的“娘家”,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为行业付出的心血甚至可用“殚精竭虑”来形容,从宏观布局到细微之处,都能看到协会的身影,真正起到了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关于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的工作举措记者在《行业生态修复:中国防水业的变革韬略》一文中另有表述,此处不赘言)。
感悟:行业整合元年
应该说,2013年是让防水行业心跳加快的一年,如影随形的渗漏引发建筑用户和媒体的口诛笔伐,混乱无序的市场让监管部门脸面尽失。正因为如此,拯救行业的政策措施才会密集出台,虽然来得有些晚,但终归让人看到了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也让正规企业感到欣慰。
值得一提还有,防水材料生产企业兼并与扩张的动作越来越频繁,一方面是为了应对运输成本增加,更多的是企业对市场前景的信心体现,集中化、规模化将成为防水行业的趋势。可以预见,防水行业将逐渐从价格竞争时代进入品牌竞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