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问诊”建筑工程顽疾
11月1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在其官网上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深入开展全国工程质量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用5年左右时间,在全国集中开展工程质量专项治理工作。住宅工程治理的重点是,针对“渗漏、裂缝以及水暖、电气、节能保温等方面影响使用功能的质量常见问题”。
本次专项治理由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来主抓。据住建部知情人士向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透露,“目前全国住宅工程质量形势不太乐观”。
“通过5年努力,新建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预防和治理覆盖率达到100%。”上述工作方案对本次专项治理的目标做了明确。
重点解决渗漏裂缝问题
根据《通知》,专项治理工作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勘察设计质量专项治理和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两方面内容。住建部同时还印发了《房屋建筑工程勘察设计质量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和《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其中明确治理范围为“新建住宅工程特别是保障性安居工程”,“裂缝、渗漏以及水暖、电气、节能保温等方面影响使用功能的质量常见问题”是治理重点。
“上述治理重点也是交付质量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验房机构优嘉优筑(北京)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庞永军说,他总结目前住宅工程质量大致可分为基础质量和交付质量。其中,自出台项目法人终身责任制后,建筑基础质量安全得到一定提升,但是目前开发商交房时的交付质量却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顶面偏差虽然对主体安全不构成威胁,但会造成业主后期吊顶装修的不便。
住建部对上述治理重点难点正在构建防治长效机制。本次专项治理将分阶段组织实施,2013年主要工作为宣传发动,“观摩质量常见问题治理工程”;2014~2016年将正式推进,部署工作重点、创建示范工程、开展专项督查等多环节同步进行;2017年开始总结推广,将专项治理工作转为常态化、日常性工作。
既要治标也要治本
“感觉有点治标不治本。”针对住建部的此次专项治理行动,当代节能置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音坦言,开发商也不希望出现质量问题,渗漏、裂缝作为房地产行业的质量通病,最近10年开发商都在抓、都在治理,但住宅工程质量不升反降。“在目前建筑行业产业工人断代的背景下,未来根本出路只有进行产业升级,发展住宅产业化,提高工厂预制比例,才能有效防范开裂、空鼓质量顽疾,整体卫生间的使用也大大降低了渗漏比例。”在分析为什么建筑交付质量易出问题时,庞永军也提到了现场人工作业的质量控制难题。建筑前期基础质量的关键节点主要是标准化作业,控制住混凝土、钢筋等前期的标号及施工过程中的强度即可。但主体浇筑完成到了交付阶段,需要大量人工介入,砌筑、抹灰、刮腻子都需要手工作业,“不再是控制住几个环节这么简单的事情了”。
对此,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主任杨榕表示,住建部一直在推住宅产业化,希望从产业化、工业化的角度来弥补人工操作带来的缺陷,最大程度地减少质量问题的出现。
但对于住建部提倡已久的住宅产业化,目前仍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在推进。在陈音看来,解决工程质量,住建部应在建筑产业升级上采取措施,尤其是鼓励与产业化相关的构件、配件的发展,这样开发商在选取产业化装配建筑材料时,才有选择的余地。
重构质量控制体系
与此同时,开发商如今对住宅工程质量也有了清醒的认识。部分开发商通过自查自纠或者引入第三方验房机构的方式,重新构建自己的质量控制体系。
据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筑研究中心总经理王蕴介绍,万科如今已建立了一套企业内部质量检测控制系统来保障房子的性能。包括结构主体质量检测、主体建材性能检测、内装部品检测、室内健康环境检测、节能及设备系统检测、场地环境检测。其中,万科以“实测实量”标准保证主体交付质量,每个项目每个季度都有第三方到现场进行检查、测量。
另外,针对目前开发商大部分采用集约化、批量化、抓主要节点和流程的工作方式,庞永军评价,这种方式的确高效、快捷,保证工期,但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建立一套与工程建设相匹配的精细化监管体系”。
这套监管体系是在大的主体结构完成之后,以户为单位建立实测档案,按照工程进度界面进行分阶段、分户的实测实量,查处的问题要具体落实到哪个房间、什么位置,将来根据整改情况进行“削项”,即整改完成一项削掉一项,没有削掉的,要分析其中的原因。“通过精确到点、落实到户、整改到位,不仅便于控制质量,还可提升开发商项目管理水平。”庞永军评价,提升住宅工程质量,建立与批量化建设相匹配的精细化管理体系目前来讲是最简单高效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