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独院办公物业供不应求成定局 萃峰国际独院办公楼价值前景被看好
近年来写字楼开发热的袭来,几乎让所有人在购买、选择办公物业时,脑海里都直接浮现这样的场景:挺拔的楼房、玻璃幕墙、高速电梯、一排排整齐的座位、行色匆匆的白领……鲜有的几个独院办公物业,被动辄上百万方体量的写字楼供应淹没,偶尔冒出来的几个独院办公物业,常常传来热卖、售罄的小道消息。
记者调查发现,绕城高速以内在售的独院办公项目不足10个,不到200套,占成都写字楼总供应量不到十分之一,其中与轨道交通相连的不超过40套。数量稀缺,却不乏需求,独院办公悄然走红。
供应量小
在售项目不足10个
据世邦魏理仕的统计,今年第二季度成都的办公楼新增供应逾58万平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记者经过调查发现,独院办公却成为成都写字楼市场上非常稀缺的产品。在搜房网的写字楼板块的信息栏中,记者发现目前大成都区域有70多个写字楼项目在售,而独院办公的物业,不足10个。位于成都主城区,绕城以内的独院办公项目就更加稀缺。
记者对这些项目一一了解和核实,并对在售项目的套数进行了调查,一个惊人的发现出炉了:目前绕城高速内在售的独院办公项目不足10个,套数不到200套,占成都写字楼总供应量不到十分之一,其中与轨道轨道交通相连的不超过40套!
记者从有关规划部门得到的回应显示,成都目前没有新增类似总部基地、工业园区这样的土地供应。这就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独院办公的供应还将继续紧缺。 “我们的独院项目已经卖完”,“现在只剩双拼和联排,也剩下不多了”……记者走访多个独院写字楼项目时,多次遇到这样的回答。
经了解,青羊工业总部基地、天府长岛、龙潭总部城等多个独院办公项目均早已告罄。天府长岛独院写字楼去年刚开始推广时,就遭到企业和投资者的热烈追捧。今年紧邻地铁二号线百草路站的萃峰国际正式亮相后,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售出二十多套独院办公物业。龙潭总部经济城的独院办公物业也早已售罄,现在销售人员还经常接到客户的咨询电话,希望购买独院办公物业。
需求旺盛
最受第三产业青睐
独院办公产品供应量如此稀缺,却存在着不小的市场需求。由于独院办公更加纯粹,因此从5年前甚至更早开始,成都就有企业希望选择独院物业办公,但由于独院办公物业稀缺,却不得不选择低密住宅小区房来办公。5年后的今天,独院办公物业供不应求的情况依然还未根本改变,就在普通写字楼因为供应量大而延迟入市的时候,独院办公楼却吹响了号角,捷报频传。
“独院写字楼项目的出现,打破了过去甲级写字楼一统天下的局面,标志着成都写字楼市场进入了产品更为细分的时代。”锐驰营销总经理冯珏认为。
哪些企业会选择独院办公?冯珏表示:“对写字楼面积需求较大,不太需要考虑地段,比较关注租金。不少创意产业、高科技行业、培训中心、研发中心、呼叫中心等企业更青睐独院办公楼。”记者了解到,在一期已经销售完毕的独栋办公物业天府长岛里,不仅有高新科技公司入驻,也有不少制造企业的首脑中心落户。虽然企业类型、所在行业各异,但这些客户群体共同点还是很多的:企业经营理念先进,真正贯彻以人为本;使用人群都是从事智力型、创造性工作,或是企业的首脑和决策层……在成都,这种类型的企业不在少数。
前景向好
一线城市独院办公成风潮
如今美国等一些国家已经出现了办公的边缘化的现象,低密度写字楼及商务花园变得十分盛行。在中国的一线城市,独院办公也正成为一种风潮,目前更是一房难求。低密度、低容量、高绿化率的独院生态办公楼成为众多企业争抢的目标。尽管小体量独院写字楼成为主流产品形态比较困难,但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现代企业选择办公物业的标准正变得越来越挑剔,仅仅能“办公”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要符合企业个性化需求。作为物业开发者,必须去顺应这种潮流。而且,成都市场上写字楼供过于求且产品同质化严重,正是独院办公物业崛起的机遇。青羊工业总部基地、萃峰国际、天府长岛、龙潭总部经济城受到市场的热捧也足以证明,独院办公物业前景十分光明。
经过几年的发展,成都大型独院写字楼的产品已经成熟,以青羊工业总部基地和龙潭总部经济城为代表的总部基地写字楼已经达到全国的先进水平。面积在300-600平米之间中小型的独院办公物业在成都写字楼市场更受中小企业的追捧,并成为他们设立办公室的首选。生态、环保的建筑,完善的配套,超高的车位配比,已经是独院办公物业的标配。更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独院办公产品的交通越来越便利,特别是成都的地铁一、二号线开通后,在轨道交通站点旁边的独栋办公产品,前景更值得期待。
“投资独院写字楼与投资标准写字楼不同的是,一定要选准区域。”世邦魏理仕负责写字楼业务的负责人谈道,投资标准写字楼在地段选择上,只要瞄准城市的规划商务区即可,更多考虑的是配套与后期的物业管理。“独院写字楼产品本身多在郊区,所以更要特别关注其所在区域的产业规划与战略发展,以及项目的交通便利条件,选对了区域可能租金收入堪比中心区域。”
成都商报记者 杜鹃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