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尼韦尔:下一站智慧梦想待启程_新浪地产网
关闭广告

霍尼韦尔:下一站智慧梦想待启程

提要:霍尼韦尔在华历史可以追溯到1935年。当时,霍尼韦尔在上海开设了第一个经销机构。1973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应中国政府之邀从十大领域推荐精英企业来华推动两国双向交流,并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其中作为炼油石化领域唯一被选中推荐给中国政府的美国环球油品公司,正是霍尼韦尔旗下的子公司。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成为了霍尼韦尔融入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起点,作为首批在北京设立代表处的跨国企业,霍尼韦尔在彼时已经开始了一系列的高品质投资。

  中国是霍尼韦尔全球拓展战略蓝图中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为此,霍尼韦尔承诺以最好的质量、交付、价值和技术推动在华业务的发展。其发展战略紧密围绕国家整体规划,充分利用公司在节能、环保、安全等相关领域的全球领先实力,有效地为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建筑智能,是霍尼韦尔一直以来智慧之梦的真诚践行,而智慧电网,将开启霍尼韦尔下一站的智慧梦想。

对话人物:

    霍尼韦尔建筑智能系统部全球总裁 潘哲思先生

  霍尼韦尔建筑智能系统部亚太区副总裁兼总经理 庄纬程先生

  霍尼韦尔建筑智能系统部中国区总经理 陈文法先生

  霍尼韦尔建筑智能系统部亚太区业务开发总监 秦岳

中国智能建筑的轨迹记录者

霍尼韦尔是最早进入中国智能建筑领域的外国品牌之一,十几年来一直在行业里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引领者中国的楼宇智能化系统从早期的追求功能完备齐全,向高技术化、实用化和节能化方向发展,是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轨迹最忠实的记录者。

  在霍尼韦尔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霍尼韦尔建筑智能系统部亚太区副总裁兼总经理庄纬程先生主要在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从事霍尼韦尔产品的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工作,2013年其责任范围扩大至包括中国、韩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国家。对于国外智能建筑市场了若指掌,且非常看好中国市场前景,他表示,目前全球各地智能建筑解决方案市场的普及,各个国家不尽相同,例如在美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而在亚太区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开始有试点,像越南、印度、印尼都开始尝试一些试点。但是中国的情况与这些国家不尽相同,中国智能建筑发展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实施的速度非常之快,投入的力度非常之强,这是霍尼韦尔在中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激励因素。“在其他国家,我们看到这些试点项目在需求侧响应概念验证的过程当中发展速度较慢,同时难度也较大,但是在中国我们这种概念验证以及项目试点上的开展力度非常强,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中国市场的独特的优势。”庄纬程先生如是说。


  庄纬程先生继续表示,相较于项目从试点到实施到开展对接更快、周期更快,更为有速度这是第一点,而第二点则为中国有关方面更加重视实际成果,而不是仅限于理论的探讨,这也是中国市场非常独特的一点。以结果效果为导向,看到实实在在的结果,不停留在表面的探讨和沟通,恰恰这也促使霍尼韦尔的结果,加快投入资源,尽快在中国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效去开展这种双赢的合作。

  “在智能建筑方面霍尼韦尔是如何做到国际化品质与本土化需求的有机结合?”在听到这个问题后,霍尼韦尔建筑智能系统部全球总裁潘哲思先生爽朗一笑,随即介绍,为了做到这一点,霍尼韦尔无论是在公司文化还是在技术上都花了很多的工夫、用了很大的精力。比方说霍尼韦尔有全球的公司内部的知识分享体系,一方面确保能够把霍尼韦尔在世界各地的最佳实践带到中国来,另一方面霍尼韦尔的中国团队又会去做一个本土化的改造去适应中国本土的环境。

  过去几年当中,霍尼韦尔在这种内部协作合作的技术平台上也做了很多的投资,其在中国的团队非常的强,而且现在已经在中国的十个城市当中开展有很多的工作,另外霍尼韦尔在中国的团队也是在整个霍尼韦尔集团可以说是最早一批用社交媒体传播和采纳最佳业务实践的团队,非常地创新、前沿。

  “我们不光在采纳来自霍尼韦尔世界各地的经验,而且非常注重本土化的适应。有这样一个例子我非常喜欢讲,就是在2007年的时候,本来我们有一个控制系统的技术是在德国开发出来,准备从德国向全球做一个推广,后来出现了一些技术的问题,在亚太区不适用,这时候我们在中国的团队就开发出来一套相似的控制产品,这个控制系统非常适合亚太区的情况,很快在中国部署以及推广到韩国、东南亚、澳大利亚,这样的一个解决方案,它的适应性更好,投入市场所需要的时间更短,而且性价比也更加的优越,接下来这套解决方案也先后部署到了中东、德国,最后也投入到美国市场当中。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充分诠释了我们的“东方服务于东方、东方服务于西方”的理念,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创新的决心和能力,我们的解决方案,不光是一个从西方到东方或者是东方内部的一个输入模式,也有从东方向西方输出的模式,这也就是意味着对于霍尼韦尔这个公司来说我们的创新、我们的技术,在我们全球有业务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可能研发、产生,再推广到全球,这也是我们整个公司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潘哲思笑着介绍,“这个产品的名字叫Comfort point,因为刚开始是从亚太区做起的,现在因为是一个全球产品叫Comfortpoint open,这是我们一个顶级的智能楼宇管理的平台,就是在中国、在亚太区做起来的。”

智慧城市的塔尖与尘埃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进程当中,如何推进城镇化,是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事情,而智慧城市建设与国家“四化同步”的要求相吻合,近些年开始如火如荼的进展开来。去年底,我国决定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并于今年1月公布首批90个智慧城市试点。时隔仅半年,8月5日试点城市范围扩大,住建部再次公布北京等103个城市为本年度智慧城市试点。面如此的智慧城市热潮,霍尼韦尔举措如何?

  “从霍尼韦尔来讲,首先,我们正在尝试逐步融入中国这个市场,因为智慧城市是个非常新的概念;其次,此次霍尼韦尔在智慧城市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而霍尼韦尔与住建部拥有长期的合作,比如目前中美之间的一个能效合作项目,里边包括六个示范性城市叫做生态城市的项目,在这里应用了大量的智慧化的解决方案。霍尼韦尔会整合全球的资源去跟六个主要的城市对接,也会协助、协同我们的合作伙伴进入更大的市场。我觉得与其说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不如说霍尼韦尔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讲,更希望通过我们的解决方案,去帮助城市的管理者解决问题,让每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能更加地宜居、更加地享受现在的生活,在这过程中利用智慧的解决方案去解决食品危机、交通的状况、水危机、空气危机以及其他危机,这些都是霍尼韦尔需要去做的事情,让我们的解决方案切实落实,从而造福大众。”霍尼韦尔建筑智能系统部亚太区业务开发总监秦岳给予了完美解答,智慧城市,高比塔尖,因为它造福所有大众;低至尘埃,因为它关乎大众生活的点点滴滴。

  说到智慧城市,从来都会与节能和低碳联系在一起。在《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就明确了中国中央各部门建设智慧城市的职责重点,强调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霍尼韦尔在节能建筑与低碳建筑领域颇有建树,已经为全球1.5亿个家庭、1千万栋楼宇和数千工业厂房提供控制系统,为100多项供电设施提供需求响应和能效项目管理服务,

  霍尼韦尔建筑智能系统部中国区总经理陈文法对此介绍,“实际上,霍尼韦尔把节能技术运用到建筑节能过程当中,在过去的五到七年中,这项工作的重点越来越多的提升了建筑或者楼宇自身的动态节能管理能力,使得建筑真正的变得智能化,其中,移动智能的建筑指的是这种建筑能够根据建筑当中的具体的使用的情况来动态的调节它的能源使用。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在一栋智能建筑当中,以一个会议室为例,如果其中装有传感器,那通过传感器,智能系统就会知道这个屋子里坐满了人,空调的温度就会去自动调低,把这个空调开足,而如果人离开,这个传感器它就会知道,之后灯就会被自动关掉,空调也会自动关小,将温度调高,这样就不会浪费电,节约了能源。

  如果我们要把整个酒店都建成一栋智能化的楼宇的话,我们需要部署数以千计的传感器来时时去探测温度、空气流,以及有无人、自然光、日光的照明强度来控制各个方面用电的情况。比方说如果自然光的照明度比较好的话就会自动将灯光调暗,如果我们再通过现代化计算机的处理技术,把所有的传感器集中加以控制,从而实现对整栋建筑的智能化控制和管理,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我们所需要使用的技术恰恰和需求侧响应的技术是同一套技术。

  如果我们需求侧相应不是自动的,而是一个手动操作的,那就意味着在这样的一个完好酒店当中,整个运维团队必须东奔西走去关掉一些电源或者是调低亮度,去人工的降低负荷,但是我们实现自动化的需求侧响应的技术当中,我们根据已经预先编程好的这样的一个程序能够实现自动的调节,当成千上万的建筑都具备了这种自动需求响应的技术的时候,这也就意味着电力公司、供用事业公司同时和成千上万的楼宇在进行互动,实现负荷降低,从而有效降低对整个电网的需求。我们在技术上已经验证这样的一套技术在中国也适用,而且现有的楼宇自动化的管理系统和电网之间也可以进行信号的交互。”

假如电网都变得智能

“十二五”期间,中国在智能电网上的投资高达1.5万亿人民币,计划2020年全面建成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绿色节能意识的一个重要表示形式,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体现。据了解,霍尼韦尔与天津泰达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实施了中国首个智能电网需求侧响应项目,并获得了阶段性成功。

  秦岳介绍,该项目霍尼韦尔经过两年时间筹备建立,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目前整个项目已进入执行和应用的阶段。整个项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霍尼韦尔应用之前很多次提到的自动需求侧响应技术,这个技术最大的受益者不光是来自最终用户,它实际上是把城市级别或者城市尺度这些功能和能源的负荷进行了优化。它做的是一种需求侧管理的解决方案,可以最大化地让客户的需求和供应侧进行无缝的对接,最大化地优化电网运行的成本,这是一个最大的收益,也是霍尼韦尔在美国做的事情。

  第二阶段霍尼韦尔会把自动需求侧响应和智能化的远程能源管理放在一起。这种方式目前在国内和在美国都有一个趋势,也就是说它叫按区供应的或者说按区响应的负荷管理和能源管理,里边运用了大量的智能化技术。

  这里要提到刚才所说的智慧城市的问题,何为智能?其中有两个核心的理念,第一个理念是所有的事物或者未来所有的物体,或所有的设施都可以充分联网;第二点是它可以双向的通讯,也就是之前提到自动需求侧响应。什么叫自动需求侧响应呢?指的就是说我们的用户可以发一个信号给到我们的功能侧,它以前是不可能的,以前可能家庭里边插座上有电才可以用电,可是现在霍尼韦尔这个技术可以充分预测和估计你未来用电的需求,然后把你的用电需求通过互联网告诉电网,电网可以直接发送给功能侧各种各样的新能源和传统能源,这样的话整个网络就可以进行无缝的连接。这一切的基础设施也就是未来智能城市的前提。

  中国这个市场的独特之处在于“十二五”规划已经清晰地指明节能增效和发展智能电网的目标,虽然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在谈这些目标,但是没有哪个国家把这个节能增效的目标像“十二五”规划这样明确规划,且规划得如此清晰和具体,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力度非常大,所以现在在中国的挑战已经不是技术或者是政府投入方面的挑战,挑战在于我们要把这样节能增效的市场做出来,这样能够激励广大的用户包括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以及居民,愿意去采取这些节能的措施。


  “我想,如果千千万万的用户都能用这个需求侧响应技术的话,会带来的利益不一定是节能减排,而且不需要为了应付电力高峰去建很多的发电厂。”陈文法说,“相对来说,从生态环境角度来说是一个低碳的概念,而且对未来的持续低碳,贡献极大,这也是‘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因素。”

推开核心竞争力那扇窗

智能电网巨大的市场规模引得包括西门子电气、施耐德在内的众多国际电气巨头布局中国市场。面对竞争,霍尼韦尔似乎拥有更多的自信,推开核心竞争力那扇窗,你就能看到卓越的曙光。

  谈到竞争优势,潘哲思先生侃侃而谈,首先从业务模式上霍尼韦尔是把在世界各地最优秀的想法汇聚在一起,而且霍尼韦尔在每一个重要的市场都很大程度地让公司本地的团队做很多像工程设计的工作,比如说霍尼韦尔在北京和上海都设有研发中心来开发这种专门针对系统进行优化的软件,通过优化的软件把我们智能管理系统当中有关的算法去进一步的加以优化,这样主要针对中国的情况,而且有一些霍尼韦尔在这里优化过的软件,也可以输出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使用,这样就能够充分利用霍尼韦尔整个公司的规模,符合霍尼韦尔“东方服务于东方、东方服务于西方”的理念。

  之前谈到的像智能楼宇或者是智能楼宇的控制管理系统这些方面的技术有很多公司都能够交付,但是在整体的解决方案当中技术只是其中一部分。那么作为这种技术的供应商必须要能够和他们的客户坐在一起确保他们的技术解决方案当中的流程对客户的楼宇、对于客户的建筑是行得通的。智能建筑不光要设计流程,不光要帮助实施技术,而且是一旦在方案部署之后要长期多年地给予客户不断的支持,这是霍尼韦尔的优势。

  “举例来说,光有一栋楼宇是智能化的或者是单栋这种智能化的楼宇不可能形成一个智慧城市,也不可能去实现整个电网的优化,我们需要在一个广大的区域,甚至把全市的建筑统一的加以协调去形成一个协调化电网管理的系统,才能够实现这种优化的电网或者是智慧城市。

  而霍尼韦尔这样的一个自动需求侧管理的技术恰恰是能够和所有的这种建筑当中的建筑管理系统或者建筑自动化的管理系统进行交接、交互,无论这个管理系统是霍尼韦尔的技术还是我们竞争对手的技术,我们都能以智能化的方式统一进行协调,进行统一的负荷管理。这也就是说我们的自动需求侧管理是可以使用于现有的所有的楼宇管理的这种系统。

  此外,在成本方面,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这样的项目才有异议,否则仅仅这样的试点只是做一个概念的验证而已,从霍尼韦尔的角度来说,我们非常注重在这种节能项目上客户的投资回报率,我们会看每一个客户,就是每一栋建筑、每一组建筑、每一个城市他们的投资标准,他们希望在这方面做多少的投资,然后再为单栋的建筑以及建筑的群组去界定,去找到能够帮助他们实施多少项节能增效的措施。”潘哲思说。


  霍尼韦尔的团队当中有很多都是训练有素的能源方面的工程师,他们能够经过调研之后从每一栋建筑都能够找到数以百计提高能效的机会,根据客户愿意做的投资规模,将至少二十项最能够立竿见影的措施挑选出来先加以实施,这样确保客户的投资回报率。霍尼韦尔这样的做法其意义远远超越了理论阶段,是密切地和实践联系在一起。

  “我还要补充一点就是”,潘哲思说,“今天整个霍尼韦尔集团有50%的业务其实都是和能效、节能增效多多少少相关的,所以在高能效项目方面关注并且帮助客户确保投资回报率,已经深深植根于霍尼韦尔整个公司的文化当中。在过去十年里我们看到这个领域主要的转变之一,就是过去只是单纯的去讲建筑物能耗这样的需求管理,现在已经演进到了这种更加自动的需求响应,并且从这种单栋建筑的规划进入到整个城市规划当中,也就是在这种新型的节能思考和规划当中,已经把发电和输配电的环节放到首位来考虑了。”


关键词:

建筑智能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建筑智能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