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住宅科技创新指数出炉 钢结构建筑行业前景乐观
日前,国内首个住宅科技创新指数在京发布,同时还推出了宜居型住宅认证体系。据介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住宅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实际上只有31.4%,不到发达国家60%-80%的一半。这直接导致了住宅产业普遍存在建设方式粗放、实际使用寿命短、住宅运行能耗大、宜居性尤其是适老性差、对性能要求模糊、缺乏检测认证标准手段等问题。
对此,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单银木表示,住宅标准化是住宅产业化的基础。从目前建成的钢结构住宅小区来看,钢结构建筑方式因其工业化的核心特点,成为完全符合住宅产业化发展思路的住宅体系;而促进住宅产业发展,也是杭萧未来工作的战略重点。
(四川广元沙河小学)
“标准化”为钢结构产业发展提供机遇
“作为我国第一个住宅科技创新指数,它以客观量化指标衡量科技对住宅产业的贡献度,并从住宅高科技拥有量与房价的变化关系,反映中国住宅情况、以及变化趋势。”业内人士表示,住宅标准化是住宅产业化的基础。此次住宅科技创新指数和认证体系的发布,将成为住宅工业化发展的一大促进因素,而在业内,杭萧钢构无疑是住宅工业化的先行者。
据悉,杭萧钢构是最早探索住宅工业化的企业。“钢结构建筑的核心就是工业化和产业化。” 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方鸿强介绍,在钢结构建筑中承重结构体系、钢筋桁架楼承板、内外墙板全部在工厂生产,采用规模化、标准化、流水化作业的绿色施工建造方式。方鸿强如此描述:“室外的事情室内做,工地的事情工厂做,高空的事情地面做,危险复杂的事情机器做,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事情不做。”在他看来,钢结构工业化的建筑模式,不仅避免了传统建筑工期长、污染大等弊端,同时,也更符合现代化建筑产业的发展趋势,势必成为住宅产业发发展的一大助力。
(四川同心中心小学)
记者了解到,随着近年来的推广和普及,钢结构住宅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其中,杭萧钢构于2006年建设的钢结构示范工程——武汉世纪家园已经投入使用,而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杭萧万郡大都城住宅项目是按照绿色建筑二星标准设计和建造的国家康居工程,也是我国在建规模最大的新型建筑工业化钢结构住宅小区,受到了各界地产商以及住建部等领导部门的密切关注。
钢结构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与钢结构住宅诸多优势相比,我国钢结构建筑市场发展仍处起步阶段。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钢结构建筑占全部建筑比例不到5%,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比例相比,市场发展空间很大。
杭萧钢构总工程师方鸿强表示,不仅住宅产业化发展为钢结构建筑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对绿色建筑的提倡也要求钢结构建筑加快发展步伐。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达《关于转发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强调“十二五”期间,要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广州亚运会体育馆)
“钢结构建筑除了具有轻质高强性优异的材料性能和抗震性能以外,其工业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生产方式还可以构建循环型建筑工业化产业体系,可以大幅度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技术标准,大幅度提高建筑物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品质,同时还具有资源的高效利用、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碳排放、可循环利用等优良特性。”有关人士也指出,随着国家对环保的日益重视,绿色、节能建筑将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点。在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下,预计有上万亿元的绿色钢结构建筑市场正在加速形成。
事实上,作为我国钢结构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通过多年的发展,杭萧钢构无疑是行业的佼佼者。目前,杭萧钢构已先后通过60多项系统权威的试验与检测;承担并通过了10多项国家科研课题研究;并承建了200多万平方米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工程。目前,杭萧钢构年加工钢结构能力达100万吨,成为全国唯一获得“钢结构住宅”发明专利的企业、全国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钢结构住宅完整配套技术和产品体系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易鹏指出,钢结构住宅是目前建筑创新的一种新尝试,但在市场占有率不高的情况下,其未来的发展仍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努力、相关部门的支持,以及国家标准的完善。他表示,在未来市场前景较好的情况下,钢结构行业本身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