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森设计总裁肖至:“幌”言下的养老地产
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了各行业的调整,房地产行业亦是如此,大小房企纷纷瞄准了养老地产这一红利蛋糕,地产大佬首当其冲,各大险企也是紧随其后,更有众多虾米房企踌躇满志欲在养老地产分一杯残羹。面对养老地产的逐渐火热,记者采访了广州景森设计公司总裁肖至先生,看看他对养老地产有什么独到见解。
前景广阔 房企纷纷试水
中国未富先老,是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目前我国老年人口近2亿,因此“我们明天如何养老”已成为无可避免的社会问题。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结构的问题,以及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形成了一批“421”家庭,上面有四个老人,中间一代两个人,下面一个孩子。“421”家庭出现以后,对家庭的养老功能形成了冲击,为养老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于是开发商开始窥伺这块蛋糕,纷纷打出养老地产概念。养老地产于是炒得火热,可是纵观全国,真正开发成功的项目几乎没有。“他们对养老地产的大方向并不明确,只是停留在养老地产的概念炒作上,连具体怎么做都还没明确,却纷纷试水拿地开发,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合逻辑的行为。”肖至说到。
利益驱动 沦为圈地工具
既然国内纯粹的养老地产还没有成功模式,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房企进入这领域呢?肖至认为主要是两方面的利益驱动。
短期利益:开发商可打着养老地产的幌子进行“圈地”。土地成本高是开发商面临的最大难处,土地审批难造成的运营成本高等现实情况让养老机构很难盈利,甚至可能长期面临亏损。而且养老地产的投资回报周期长,在这种情况下,若非出于无奈,没有哪家开发商愿意拿高价拍得的土地去做养老地产这种投资大、回报期长的项目。因此,更多开发企业都是打着做养老地产的旗号低价圈地,然后开发成住宅销售。
长期利益: 开发商正是由于看到中国养老地产的巨大市场空间,未来会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和消费热点,于是开发商从整体战略发展上的角度考虑,进入养老地产开发的行列。
总体来说,开发商由于这两方面的利益驱动,而纷纷试水养老地产,导致出现很多误区,第一个误区,名义上是搞养老地产,实质上在圈地;第二个误区,在很远的地方,离城市中心几十公里之外,搞非常大的项目,把老年人和亲人分割开来,从中国人重视家庭观念的角度来说是不行的;第三个误区,只重建设,轻后续运营和管理。
积极探索 寻求可行模式
由于中国的养老地产目前处于探索期,国内纯粹的养老地产没有成功模式。开发商对养老地产到底要怎么做,,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思路问题,即拿到地之后到底怎么做,是在所谓的养老社区只是象征性地设置一些老年人活动设施,而大部分还是做住宅和配套商业进行销售,还是实打实地进行养老地产开发。二是运营问题,养老地产的建筑建成后,后期运营到底怎么做,还没有探索出有效的模式。
肖至说:“我认为中国当前的养老地产必须走混合式的发展路线,用单一模式肯定死路一条。”其实关于养老地产的模式,中国也有许多新探索。他认为,普通社区中配建老年公寓的模式比较切实可行,会增大开发商的市场空间,既有经济保障又有社会效益。
在普通社区配建老人公寓,家人可就近居住,老人不会感到孤单寂寞。对老年公寓进进行适老化设计,增加无障碍设计、增加扶手、满足轮椅通行、增加呼叫设备、医疗设备、护理人员陪住等。在规划设计时,建议将养老公寓靠近小区出入口或社区边沿布置,一方面人员、车辆,如救护车出入方便,另一方面便于对养老公寓进行单独管理。
如果在郊区圈一块地开发养老地产,他觉得目前并不是最好的选择。郊区环境虽好,但是医疗设施很难跟上。除非开发商和三甲医院进行合作,在当地建设医院,但是开发成本以及医院利润问题会产生摩擦,操作起来应该会比较困难。
完善配套 做好后期服务
养老离不开地产,但是养老更多的是照顾老年人的生活,说到底,服务才是最根本的。但目前国内现有的养老项目中,有的纯粹是以养老住宅的名义销售一般楼盘。更重要的是,这些冠名为老年公寓的住房,并未考虑老年人的生理行为特征,配套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都处于空白或低水平阶段,与真正意义上能够满足老年人的老年住宅相去甚远。
真正的养老地产不应该完全是地产,它所涉及的方面很广,是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医疗护理、康复、健康管理、文体活动、餐饮服务直到日常起居呵护,不能一概而论。 真正成熟的养老地产应该在服务上多做文章,而不只是卖房子那么简单的问题。
肖至最后强调,只有让产品贴近社会化、市场化,而不能仅停留于概念的炒作。确切地把政策、标准和服务链条等完善起来,让老人住得有“归属感”,中国养老地产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