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东GDP增长目标:8%
昨日上午,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隆重召开。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对过去五年广东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并提出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8%,力争2018年比2010年翻一番。另外,2013年将重点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2013年工作安排
(一)
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多渠道扩大消费需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广信贷、租赁等新型消费模式。培育健康服务、信息服务等消费新热点。加强中心城市大型商业网点规划建设,打造珠三角高档品牌消费圈。发展社区服务业,推动便利消费进社区。
力促投资合理增长。今年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280项,投资4000亿元。实施省级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和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进一步深化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推动大型骨干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制定支持企业发展优惠政策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
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加大价格监管和反垄断力度,推进蔬菜大棚、冷藏设施和平价商店三项建设。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严格落实结构性减税等政策。
(二)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优先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会展、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现代旅游、健康服务等。加快建设广州国际金融城等金融功能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新能源汽车、金太阳等应用示范工程。
全面推进信息化。突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拓展光纤网络,继续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建设珠三角无线城市群。大力发展物联网,实施云计算应用示范工程,抓好广州、佛山、云浮、东莞等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建设深圳、中山等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基地。
建设转型升级重大平台。科学规划、从容建设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中新(广州)知识城、东莞台湾高科技园、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等重大平台。
建设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
(三)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改善创新环境。围绕增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出台实施自主创新促进条例、专利条例等的配套政策。开展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试点,推动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扶持力度。启动实施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推进“千人计划”南方创业服务中心建设。
推进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973、863计划等科技项目。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
深化省部院产学研和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重点推进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东莞中以产业园、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国际创新园建设。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四)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推进建设幸福村居。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村容村貌整治。整县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整村推进幸福安居工程示范村建设。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开展农村地籍调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继续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民事民治管理机制,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集体“三资”监管等平台建设。
(五)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激励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县以下政权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和财政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扩大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范围。加强对政府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支持广州设立期货交易所。稳妥推进电价、阶梯水价、天然气价格、污水与垃圾处理费等资源环境价格改革。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市县行政审批事项压减40%左右。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实行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制度、新设立行政审批事项公示听证制度。在全面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县级大部门制改革。进一步探索省直管县(市)改革。深化事业单位改革。
深入推进“三打两建”工作。实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及省公共联合征信系统建设方案,完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制度。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进社会协同善治。实施社区基础设施“六个一”工程。完善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强化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
(六)
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促进进出口协调发展。落实和完善各项稳定出口政策,加大出口信用融资支持力度,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开展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推进电子口岸建设,扩大“三个一”通关模式试点。
培育外贸新增长点。以广州、深圳两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龙头,主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建设一批国际服务外包基地。
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和东莞试点城市。创新监管模式,推进外经贸、海关、检验检疫和企业“四方联网”。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实行珠三角和东西北地区差别化招商政策,切实解决重大优质项目落地难问题。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深化粤港澳台和国际合作。加快港珠澳大桥、广深港客运专线、粤澳新通道等跨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编制实施《珠江口西岸地区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深化社会民生领域合作,共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
(七)
大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双转移”创新提质。推动优质园区提质扩容,引导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向宜居宜业的城市新区转变。扩大园区管理权限,理顺园区管理体制。
提升珠三角整体竞争力。制订实施珠三角“九年大跨越”工作方案。
统筹实施珠三角五个一体化规划,推动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经济圈深度合作,推进交通、能源、信息化等一体化,以制度机制对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探索区域间联合招商模式,建设重大产业合作载体。全面推进特大型城市新型城市化,促进环珠三角地区与珠三角核心区融合发展。
促进东西北地区跨越发展。推进厦深铁路广东段、深茂铁路、广梅汕铁路增建二线等铁路以及县县通高速公路、陆路出省通道建设。打造粤东、粤西沿海重化产业带,促进“汕潮揭”同城化和“湛茂阳”临港经济圈发展。
积极推进城镇化。加强规划协调和衔接,携手港澳加快大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功能培育。推进宜居社区、绿道网络、滨水空间、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城镇群。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八)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加强对征地批后实施和土地市场监管。
促进资源节约。出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城乡区域供水。加强节约集约用地,严格土地使用标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制度。
推进污染治理和减排。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划定乡镇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严格控制PM2.5和臭氧等二次污染物,滚动实施第二阶段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统筹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珠三角地区、东西北地级市城区重点发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珠三角城市开展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健全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和动态调节机制。
(九)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研究制定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发展企业年金。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多向联网即时结算和职工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推进居民医保引入市场机制。
推进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
提升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重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扶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
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
切实保障异地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建立异地务工人员享受相应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探索实施技能劳动力社保补贴办法。
深入创建平安广东。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前移社会矛盾化解关口,扎实抓好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依法妥善处置各类突发性、群体性事件。
(十)
努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
坚持民主法治。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度重视接受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推进“阳光复议工程”,畅通行政复议申请渠道。
密切联系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推动网络问政和网上建言献策,完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优化政务服务。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省网上办事大厅年内连通到县(市、区),全面实行“一网式”和“一站式”服务。推进行政权力运行公开化,完善政务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
切实改进作风。严格执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精简会议活动和文件简报。
加强廉政建设。健全规范权力运行、防止利益冲突等制度,坚持党政正职不直接分管人事财务等重要部门工作。严格控制“三公”消费和一般性开支,严格限制楼堂馆所建设,坚决控制各类检查评比。
今年投1576亿办十件民生实事
今年省财政将投入592亿元,全省各级财政投入1576亿元,集中力量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1/2
提升就业社保水平
促进创业10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2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0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月基础养老金从55元提高到65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增长10%左右。新增发社会保障卡3000万张。
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在东西北地区创建100个教育强镇(乡、街道)、10个教育强县(市、区)。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实施范围扩大至所有农村(含县镇)户籍全日制在校生。实施山区、边远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津补贴,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小学由550元提高到750元、初中由750元提高到1150元。
3/4
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县级公立医院使用基本药物比例达40%以上。所有三级医院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每个地级以上市至少建1家平价医院,平价诊室占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门诊资源达5%以上,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平价药包。推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全覆盖。
优化基层文体服务
扶持欠发达地区新建、改扩建或完善设施设备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2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80个。建设150个乡镇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完成全省有线网络未通达地区40万户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完成25万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任务。全面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5/6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完成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化5000公里。解决150.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10万户、“两不具备”贫困村移民搬迁700个村1.5万户。扶持相对贫困村2571个以及相对贫困人口50.4万户224.4万人。推进沿海渔民转产转业工程,建设现代渔业产业化基地40个、渔民专业合作社41个。推进79宗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完成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312宗。
开展助困扶残
全省各县(市、区)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平均补贴水平提高到每人每月242元、109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上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0%;为5000户贫困家庭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为5000户贫困家庭残疾人实施居家无障碍环境改造。
7/8
加强住房保障
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78388套、新增租赁补贴5028户、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115931套,建设渔民保障性安居房533套。
改善异地务工人员生产生活条件
对60万异地务工人员实行减免费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读公办学校比例,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升学问题。
9/10
推进物价惠民
继续给低收入群体及困难群众276万人发放一次性临时价格补贴。新建1000家平价商店和300家以上平价药店。推进300个“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加强环保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
所有地级以上城市按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发布PM2.5等实时监测数据和灰霾等空气质量预报。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左右。完成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项目3000个。各县(市)全部开工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或焚烧厂,各建制镇建成一座生活垃圾转运站,各自然村建成一座以上生活垃圾收集点。建设生态景观林带3000公里、碳汇工程林300万亩。
数字看过去五年:
GDP 5.7万亿
初步核算,去年全省生产总值达5.7万亿元,年均增长10.2%,总量继续居全国首位;人均生产总值达54000元,约合8550美元。
财政 1.47万亿
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实现翻番,分别达1.47万亿元和6228亿元。
内需 89%
内需对经济的贡献率由2007年的80.4%提高到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27万亿元,年均增长16.1%。
外贸 9838亿美元
外经贸平稳健康发展,进出口总额9838亿美元,年均增长9.2%。
技术 68%
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从1.3%提高到2.1%,技术自给率从53.9%上升到68%。
高速路 1986公里
五年新增铁路营运里程858公里、城市轨道交通278公里、高速公路1986公里。
企业 108倍
珠三角“腾笼换鸟”、“扩笼壮鸟”步伐加快,累计转出企业超过7000家,淘汰关停企业7万多家;新引进企业近3万家,平均投资规模是淘汰关停企业的108倍。
饮用水 100%
地级以上市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空气质量稳步改善,全部建成国家或省级园林城市。建成珠三角省立绿道2372公里、城市绿道4978公里。
行政审批 1235项
五年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共取消、下放、转移和调整审批事项1235项。
出口 33.2%
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一般贸易出口占比由28.4%上升到33.2%,对拉美、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年均增幅在两位数以上。
内销出口 0.7:1
加工贸易劳动密集型企业比重下降10.3个百分点,“委托设计 自主品牌”生产方式比重上升24.3个百分点,内销与出口的比例调整为0.7:1。
外资 1043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1043亿美元,为上五年的1.5倍,世界500强累计在粤设立企业909家。
失业率 3%以内
新增城镇就业90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积分入户 44.4万人
率先实行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制入户城镇,44.4万人实现积分入户,93.1万高技能人才全部入户城镇。
保障房 30.8万套
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66.3万套、基本建成30.8万套。
“三公” 零增长
“三公”经费和会议经费、办公经费支出连续5年实现“零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