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乘胜追击拿地凶猛 引国资委内部警告
在高销售去化率的2012年,房地产企业采取了乘胜追击的拿地策略,在销售复苏以后,土地市场也迅速回暖,进入下半年以来,央企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土地市场上。
以新登上千亿销售大关的保利为例,其全年新增土地储备1309万平方米,总地价446亿元,其中权益地价307亿元,地价总额占全年销售总额的43.9%,公司有接近80%的新增土地都是在2012年9月至12月出手竞得。
保利是央企地产公司的一个缩影。去年9月至11月,在中原集团监控的20个重点城市中,央企拿地共计32块,涉及总金额达365.37亿元。中海在土地市场的“野心”,并不亚于保利。12月20日,中海地产经过41轮竞价,从万科、保利等强劲对手中,以28.4亿元拿下佛山桂城虫雷岗地铁站旁一块商住用地。
时间段稍微拉长一点来看,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6月到12月26日,上海、广州、长沙、深圳、天津等全国主要城市的“地王”都被央企收入囊中,这些地块共计耗资250多亿元。
保利地产、中国铁建、中铁置业、中冶置业等央企在2009年后频繁现身土地市场,大举拿地,制造了多个地王项目。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对此感受颇深,“前些年在北京拍地,台下坐的大多是民企。最近三四年,土地招拍挂,下面几乎清一色坐的央企。”
或许是持续的楼市调控拉紧了土地市场紧绷的神经,使得人们对央企大举拿地颇有微词,甚至认为是央企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地王”。在2013年初,国土部召开的会议上首次明确了“地王”的界定标准,并在此标准之下,判定去年全年全国仅有两宗土地称得上“地王”。
国土部公布的官方意义的地王标准,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宗地成交总价超过历史同类用途宗地最高成交总价,或者楼面单价超过历史同类宗地最高成交楼面单价,则可认定该宗地为该区域内的“总价地王”和“单价地王”。被认定为“地王”的这两宗地块,是指去年6月成交的北京万柳地块及7月成交的广州珠江新城地块,这两个项目的楼面价分别达到33831元/平方米和32968元/平方米,创造了两城市最高成交单价。
按照国土部的标准,去年中冶置业56.2亿元竞得的南京下关滨江2号地块,及中化方兴与上港集团联合体以56.8亿元摘得的上海海门路55号商办地块,都不能称之为“地王”。
一方面是国土部对“地王”标准的界定澄清,另一方面是央企自己对“地王”的退避。
对于天津土地市场而言,2012年的收官之战是完美的。最后一宗出让的天塔道地块以总价46.2亿元、楼面价15000元/平方米,加冕2012天津两项最高,溢价25%。天塔道地块的规划,注定了这场激烈的争夺。根据土地出让公告,天塔道地块未来或将成为继小白楼之后又一地铁式购物汇集中心,将与天塔道周边现有高端餐饮圈融合。
此前曾经高歌猛进的央企,却在天塔道地块上“退缩”了。就在天塔道地块竞买报名结束的当天,保利(天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涛在微博上明确表示退出竞买,而此前风传意在将该地块打造为万象城的华润集团也悄然罢手。
保利地产的临时退出,或许就在传达着明确的政策信号。据了解,国资委在内部已明确表态和要求,央企“一律不当地王”。国资委有关人士还表示,央企房地产企业在全国房地产的销售只占5.3%-5.7%,对全国的房地产起不到任何决定性作用,全国房地产90%都是民企和外企。分析人士对此认为,央企拿地戴上“紧箍咒”,或与中冶南京被调查不无干系。在2012年房地产调控情况发布会上,国土部有关人士宣布,将对央企中国中冶的全资子公司中冶置业拿下的南京下关区滨江2号地块进行公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