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太华镇“龙珠山庄”建设项目无环评
近日,记者接到江苏省宜兴市太华镇民望村的村民反映,太华镇以发展经济为由,在太华镇龙珠水库附近的省级森林公园内,开垦山石,建造“龙珠山庄”项目。由于该项目开山破石,对当地环境影响甚大,且该项目从开工至今,荒置至少四年多时间,对此,当地村民颇有微辞。
记者现场目击
龙珠水库位于宜兴市西南部的太华镇杨店大桥上游400 米处,水库的南北两侧多是山体,而水库里贮存的水源大多也来自这些山上下来的水源,也是宜兴市人民的第二大水库。
自2002年10月开始建设,到2004年4月份完成蓄水,龙珠水库竣工后,极大地提高了太华镇的防洪抗旱能力,同时也保障了太华镇的工农业发展及镇区居民的生活水源。
然而惠民工程建好没多久,政府的经济发展进程就快步跟上了。据民望村的村民介绍,在龙珠水库建好后没几年,太华镇就开始对龙珠水库北侧的山体开山破石,建造所谓的“龙珠山庄”休闲娱乐会所。早在2008年左右,由一个香港商人出资,意图依附龙珠水库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水库北侧的黄家山某段开山破石,建造龙珠山庄项目。但是因为资金周转等原因,项目上马后没有多长时间便荒废在一旁,历时4年多,一直毫无动静。
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看到了在龙珠水库北侧,黄家山某段遗留多年的“龙珠山庄”动工痕迹。因为一直处于停工状态,龙珠山庄在一扇蓝色的大铁门的封锁下显得很安静。记者敲开了这扇铁门,一位看守的老人称这个地方已经很久没人来了。进入铁门后,记者看到,沿着路边的整段山体已经被凿开,山顶上部不少的毛竹等植被也已经稀疏不少,被开垦的山体落下的土块三五成堆,而所谓的龙珠山庄更是看不到一点雏形,连仅有的地基也被挖的四分五裂。
据村民反映,由于山体泉水自上而下流入龙珠水库,而开山破石,建造龙珠山庄的黄家山这段又有泉水经过,这样经年累月,不少的泥土和山石流入到水库中去,对当地的山体和水土造成了不少的影响。有村民向镇政府就龙珠山庄征用山地,砍伐毛竹、柴林之后,多年没有及时利用的情况做了反映,却一直没有得到回复。
太华镇:环评手续还在弄记者就此事联系到了太华镇宣传委员,希望能就龙珠山庄的建设进度和环评手续等问题做进一步的了解。
太华镇史委员表示太华镇一直都十分注重环境保护,对于龙珠山庄的建造初衷也是为了配合旅游行业的发展,向游客展示太华镇优美的人居环境。
但破坏宜兴市省级森林公园,开山破石,建造遥遥无期的“龙珠山庄”项目是否有取得相关环评手续、土地手续及施工许可等相关手续呢?
面对记者的提问,史委员称龙珠山庄项目并没有荒废,征用山地是在2008年左右,但实际开工是在今年年初(2012年)。而史委员的这一说法显然与民望村的村民及龙珠山庄的看门人的说法存在出入。
记者再次表示希望查阅一下龙珠山庄的环评手续等相关证件,史委员在与太华镇环保办的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后回复记者说,环评手续还在弄。
太华镇政府又发文称:龙珠山庄项目确实是今年建设方在取得土地使用证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手续的前提下,进行了前期的场地平整工作,并没有进行建设行为。正是因为该项目手续还不够齐全,太华镇人民政府已经要求项目方停止场地平整行为。事实上该项目确属停工状态,并且其它相关手续已经在市级行政审批窗口办理。太华镇人民政府明确的态度:如果该项目手续办理不齐全,太华镇人民政府坚决不允许项目方开工建设。
记者手记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近30年一些破坏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惨痛教训尤为深刻,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保护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有了好的环境,经济的发展才会更顺利。国家和地方的各级决策部门和其决策过程中,一定要把环境因素纳入到经济发展决策的全过程之中,从根源上解决经济决策与环境后果相分离现象的决策方式。对于一些急功近利的发展经济,游走在法律边缘,甚至触碰法律红线的行为,各地的领导人应该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不可为了追逐政绩,盲目效仿。
依照我国环评法的规定,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可以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然而,在多数情况下,当环保部门发现这些未经环评便开工建设项目的企业时,面对的却是“生米已煮成熟饭”,违规项目已建成并投产。此时,环保部门对违法企业下达停止建设通知已无实际意义,只好责令违法企业限期补办环评手续。
面对“熟饭”展开环评,这其中就有一个谁适应谁的问题。若违规建设单位所上项目存在选址不当,或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产生污染并且难以治理等先天不足,按理说,对这样的项目应该一票否决。可是,有的环评机构拿了“问题企业”的钱,便削足适履地给违规建设项目炮制出了千疮百孔的“环评报告书”,帮助违规建设项目解套;有的地方政府出于对GDP增长的追求冲动,运用手中的权力对环评机构进行干预,通过地方保护主义帮助企业闯过环评审批关。于是,违规企业在交纳与违规建设项目投资额极不相称的些许罚金后就可以无忧无虑地生产赚钱了;违规建设项目所在地GDP也抬升了;与此同时又冒出了一个新污染源,致使减排成果大打折扣。显然,某些“补办环评”所带来的糟糕后果不言而喻。
企业对环评的规避,实质上是在逃避环境保护部门的事前监管和源头控制,逃避自己的环境责任。这样的企业,要想让他们主动上环境污染防治设施,恐怕就更难了。
来源:百姓生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