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良:圈地热潮蔓延 富士康成最大地主
同为房地产开发,盈利模式却不尽相同。走高端路线法,规模化、快速周转资金取胜法、以住养商法,倒卖土地法,还有曝光率低的囤地法。
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0月,全国已经完成出让但未开工的房地产用地约为21.3万公顷,其中,住宅用地16.5万公顷,未竣工的房地产用地45.5万公顷,其中住宅用地35.5万公顷。
在这些触目惊心的囤地阵营中,囤地目的也不尽相同。为上市、为获得土地增值收益,为躲避限购争取时间,为资金链紧张而延后等等。
说到囤地,还是从07年“927”新政之后,住宅地产辉煌不再,频受调控和指责,另一方面海量信贷冲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流动性泛滥、CPI高涨、处于资金投资渠道狭窄等诸多中国特色原因,受利润驱动的开发阵营转而大扑向商业地产、旅游地产、产业地产、文化地产等等领域。
商业地产热潮,区位显赫、高调宣传之下,路人皆知。默默有为的工业地产却被公众忽略。
2008年,广东提出双转移,广东的一些企业掀起一股内迁潮。其他沿海省份企业与此同时也在向内陆进军。在之前,他们大多是租的地,或者是租的厂房,而这波转移潮中,大多数企业选择的是买地。位于广东南海的联邦家具集团就在08年决定建一个北方基地,在山东临沂拿了600亩地。
仅2010年,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就增加了44家,总数过百;而近年来开始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内陆省份,尤为雄心壮志。内蒙古,2011年计划引进的项目数是521个,投资总额是1000亿元。2011年上半年,全国一共卖了3.6亿平方米的工业用地,占土地供应总量的52%。
这些打着产业发展,实为运作房地产的企业大鳄中,尤以隐藏最深的富士康为代表。受益于近几年来的产业转移,全国最大的代工厂富士康摇身一变,成为拥有工业土地最多的工厂。加上早些年在深圳、昆山等地的工厂,如今富士康已在全国二十多个城市建立工业园区,粗略估计占地2000万平方米。
富士康拿地的模式很简单,地方招商引资需陪嫁妆,嫁妆就是工业区的住宅或商业用地指标,抑或在该城市的核心区域单独拿地。
比如,武汉富士康工业园区5公里外的一个别墅项目“轩盛?湾郡”,其开发公司轩盛是富士康旗下专门成立的一个房地产公司,香港注册,注册资本30亿港元。该地是2006底富士康与武汉东湖高新区签约。次年6月就几乎以底价拍到了两块地,平均楼面成本不到700元/平米,只占该项目售价的8%,扣除2000元的建安成本,毛利率将达到8亿—9亿元。
比如,2011年年7月,富士康出售旗下一家子公司富泰宏房产,报价8.79亿。该公司的主要资产是少量银行存款和原本要作员工宿舍但一直没开发的一块土地,2006年富士康曾花4.3亿元买下这块地,极少投入,打时间差,转手即获利4亿。回头看看那些上班的员工,才知道富士康代工厂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比如,2011年1月6日,富士康科技集团光电产业基地正式入驻河南南阳,与南阳政府正式签约后不久,郑州市也决定在航空产业园划拨7500亩给富士康,其中部分用作于LED生产线。
比如,富士康在成都修建产业园,其位于中国第四城,成都市核心地段,位处一环路和地铁一号线交接旁的体育馆地块,也被收入富士康囊中。当然,这是传闻,富士康懂的用其他公司的名义运作,并且依靠在地方的影响力,使一切活动无声无息,作为中国网民,你们都懂的。(我再次重申这只是传闻,还没被正式证明,以免被和谐……)
比如上海的另一优质地块,位于上海市陆家嘴金融区B4-2-1地块,占地面积为1万平方米,地上部分建筑面积为5万平方米,于2005年签约,以“鸿海中国(大陆)总部”名义拿下,这是当时上海“总部经济”招商计划的重要标的。
除了富士康,就是富士康们,由于建工业园区来招商引资可以实现GDP、财政、税收、就业的全面增加,与政绩直接挂钩。近几年来,地方政府一直绞尽脑汁而又乐此不疲。吸引企业进驻园区的手段,也从最初的免税收零地价,进一步发展为资源赠送——配套的住宅用地、煤矿、商业地块等等。
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公司也开始以创意园区、动漫园区等各类名号,圈到低价的工业用地,行开发住宅或商业地产之实。
中兴要求在每一个产业园区配备30%的住宅用地。TCL、联想、以及其他不知名的企业,打着产业旗号,以增加税收、就业为筹码,在各地方谈判中牢牢把握主动权,政绩GDP、任期时限驱动下,再次为中国楼市诸如一针兴奋剂。
而在次囤地过程中,一方面是房地产的畸形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贫富差距、社会矛盾的恶化。说到底,勤劳致富只是一句被大鳄们嗤之以鼻的说教,觥筹交错中指点江山、实现财富数以万计的倍增才是当前社会的最大弊病,诚然,纵观历史和现代西方文明,天下莫不入焉!
不知元芳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