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楼市新政立竿见影 内地楼市调控应有借鉴
为了应对房价连续5周创下的历史新高,遏制越来越热的炒楼风,香港政府决定自10月27日起推出针对楼市的新措施,所有非香港永久居民、所有香港和外地注册的公司购买香港住宅时,除缴付一般印花税,还需要缴付15%的“买家印花税”;此外,额外印花税的税率适用期也由两年延长至三年,即如果在三年内出售物业,还需支付额外印花税,其中半年内楼宇转手的税率为20%,半年至一年为15%,一年至三年为10%。
不可否认,新政将“误伤”部分在香港生活、工作,却还未拿到香港身份证的非永久居民的利益。但是,新政的效果也立竿见影,在新政发布后,立即令原本炽热的楼市迅速降温,上周末香港楼市风向标十大屋苑成交量环比急跌42.9%,上周六及周日的成交量骤减至只有12宗,创近4个月来的新低。
众所周知,内地的本轮楼市调控实施至今已近3年,尽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限购”、“限贷”、“限价”,甚至“限利”,但是与当初的预期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3年来,大多数城市的房价仍在上升,距调控所要达到的“合理房价”目标仍有不小的距离。
相比之下,香港楼市新政通过税收杠杆抑制外地人到港购房的意愿和信心,优先照顾香港永久居民的置业需求,给楼市降温,对于内地楼市调控而言,不乏借鉴意义。
笔者认为,香港楼市新政有两大要点,内地可以借鉴,首先,最根本的,就是增加供应,维持稳定的土地供应,与此同时加快预售的审批速度,加速建房速度使新供应尽快在市场推出,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置业需求。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用税收机制调控房价,在发现楼市异动后,不要急于行政干预,比如强行“限购”、“限贷”、“限价”、“限利”等措施,而是研究制定税收政策,通过税收杠杆调节房价交易成本,最终达到影响交易频次和交易价格。事实证明,通过税收来控制输入性房地产投资是很有效的方法,使得投资客周期性的换手频率变得可能性很低,抑制了很大一部分投资客的数量,而剩余的投资只会是中长期持有,对短期房价的波动影响有限。把政策放进市场,用市场机制调控房价,不但让政策浅显易行,减少政策执行的难度,减少民怨,更能取得更多的民意支持。管控楼市,税收手段不能忽视。
此外,行政手段的边际效应越来越低,反调控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各地“微调”频现,在此情况下,政府有必要转换思路,更多地依靠市场手段,出台新的更有的放矢的调控政策,特别是税收政策。而且,政府在出台政策时,第一要务应该是如何保障百姓的居住权,税收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税收杠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从而管控楼市,保障市民的居住权才是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