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发展弊病 夹江陶瓷产区需解决四大瓶颈
加快“红坯砖”的研发和推广
不可否认,当前瓷砖市场依然是白坯瓷砖主导的时代,瓷砖的坯体越白越高档。但是随着白坯资源的不断减少,在保护生态环境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政策要求下,瓷砖产品必须跳出“白坯”的禁锢,拓展原材料使用范围,充分利用来源广泛的红泥、页岩、劣质砂泥等,转而发展红坯、灰坯瓷砖产品。
对夹江陶瓷产区发展经历有过深入了解的人都知道,最早一批夹江陶瓷企业都是以生产红坯砖为主。依靠红坯砖进行发展的夹江陶瓷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才得以成为西部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这一切的荣誉都离不开夹江周围丰富的页岩资源(生产红坯砖的一种主要原材料)的支撑,但是由于市场上消费者对白坯砖的喜爱,致使红坯砖生产规模不断减少,现今夹江产区内只有十几家红坯砖生产企业。
加快红坯砖的研发和推广对于推进夹江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西部瓷都陶瓷产业保障计划》中政府明确表示:要鼓励、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当地的页岩资源,大力发展红坯砖。这需要行业内全方位的协作与配合,需要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共同引导,从标准制订、政策宣导和市场营销方面进行广泛宣传,尤其是各企业的销售队伍,作为瓷砖文化的传播者,应从正面传播和宣导非白坯、红坯瓷砖产品。同时,企业要做好坯体层和表面装饰层的产品设计,逐步提升非白坯产品的档次,逐步转变消费者的白坯情结。
其实,在八、九十年代,从意大利、西班牙进口的国外高档瓷砖产品,都是红坯,消费者也愿意花高价钱购买使用,享受着高档消费。到了二十一世纪,国内市场逐步转向白坯瓷砖,市场上也以“白”为竞争优势压制进口产品、打击竞争对手,从而让消费者逐步形成“瓷砖坯白才是高档产品”的观念和认知。
从“内”到“外”全方位完善交通网
陶瓷产业是一个对物流要求比较高的行业,不管是原材料运输,还是成品瓷砖运输,都需要一个完善的物流网络作保障。通过调查了解,在以往与各产区陶瓷企业的竞争较量中,交通运输不便一直是夹江陶瓷企业失利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每年的陶瓷销售旺季,拉原材料和成品瓷砖的大型车辆会成倍地增加,从而导致夹江产区内103国道经常出现交通拥堵。
与此同时,由于夹江地处四川中部,不靠河也不靠海,对外运输唯有依靠汽车和火车,这也是夹江瓷砖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据多位色釉料经销商透露,从广东发色釉料到夹江所需时间大约在一个星期左右,每一吨的运费在700元/吨左右。而从山东的发货到夹江的时间也比较长,运费价格在300元/吨,而这些高昂的运输费都会归到瓷砖的生产成本之中,从而增加了瓷砖的生产成本。
对此,业内企业人士表示,必须在完善夹江产区内交通设施的同时,开拓多条通往云南、贵州、陕西、新疆、西藏等地区的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输线。形成从“内”到“外”的全方位交通网,这对于夹江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和巩固市场份额具有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