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沈阳铺开877个城建项目
宽敞整洁的街道,鳞次栉比的高楼,恢弘雅致的广场,鸟语花香的公园,古色古香的步行街……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这图画背后,是沈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这图画凝聚着沈阳20万城市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今起,本报推出“城建记者走基层——沈阳城建巡礼“专栏,尝试着为您勾勒图画的设计完成轨迹及其局部细节。
为推动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生态宜居之都的创建,为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2012年,沈阳开始了建城史上最大规模的建设,877个城建项目全面铺开。
路畅桥通 还在努力中
2012年春节前,在市政府3006会议室里,“建口”各负责人齐聚一堂,商量今年城建的重点工作——交通建设究竟应该怎样展开。因为,按照专家此前采集的数据,如果一二三四环同时施工,沈阳交通很可能全面瘫痪,但面临拥堵的现状,沈阳似乎也没有其他路可走。
“当时我们的压力很大,修路堵车,肯定要挨骂的。”市建委城建处处长石国琦回忆,为了尽可能减轻对交通的影响,我们密切与交警、公交系统的合作,为市民出行增加更多方案,增加宣传力度,每个工程开工前都提前很长时间公示。
9月17日凌晨4点,在黄河大街南北跨线桥的工棚里,石国琦眯了一会就起来了,整理着凌乱的头发。4个小时后,施工近一年多的跨线桥开通。三四千名市民徒步走上大桥,同建设者们一起欢呼。老石握着第一个走上桥的市民的手,差点哭了出来。下午,他就带队搬到西江街工地。
农民工张伟今年参加二环建设,3月工程复工的时候,他95公斤,但到夏天最忙的时候,他剩下70公斤。“工地上的工人都这样。忙,也累。有时,我们甚至一个星期也不换衣服,也不洗澡,浑身是泥水。”
9月15日,东南三环开始恢复交通;9月17日,黄河大街北出口南北跨线桥竣工;10月1日,新立堡跨浑河桥竣工;10月5日、6日,东一环、二环高架桥开放交通;10月6日,南阳湖桥竣工……
东一环建成通车的那天,市建委主任于振明开车体验,用15分钟走完以前需要半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的路程。于振明手里有一份勾勒了十几条虚线的沈阳地图,那上面规划着更多的路和希望。
民生工程 温暖市民心
10月16日,在地铁工作的小青年李焕祥拿到了公租房的钥匙,他笑嘻嘻地对记者说,明年他就会结婚。居民杜继伟家住的老楼在10月15日开始安装保温板,老杜乐得请记者在家喝了一顿。
城建不只是修路,它还有其他民生工程。市建委计划处处长张雪松一年中提交给市政府的各类工程报件700多件。她告诉记者,交通基础建设沈阳城建投资的重点,占40%左右,治污排水、老旧小区改造等都是城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10月20日,清晨的气温已经降到零下。环卫工人赵怡红的丈夫在她橘黄的工作服外面套上了棉背心。“扫帚拿久了,一定要搓搓手,要不使不上劲的。”赵怡红像往常叮嘱身边新工友。她的“新工友”是市城建局副局长姚敏,这位沈阳环卫“铁娘子”冬天除雪夏天防洪,几乎每次碰到事情,她都会在第一线。在陪着赵怡红扫完街后,平日里说话干净利落的她却凝噎了——“我为他们的付出而感动!”
(记者 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