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商贷款绕道流入房地产 迂回融资对冲调控效果须警惕

  关注一个很反常的现象:房地产信贷继续从紧,中小型房地产项目基本贷不到款,房地产投资增速也下来了,但建筑施工企业贷款却激增。

  “这种背离很诡异,工程队手上的工程量少了,要那么多贷款干什么?极有可能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开发商通过建筑商贷款,作为一种变相融资手段,避开监管的红线。”一家大银行分管信贷的副行长分析。

  “可以说这是个公开的秘密。”一家具有一级开发资质建筑商在南京的一位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开发商把工程给你做,过去主要是要你垫资,去年开始还要你帮忙融资。建筑商拿到项目的同时,向地方承揽部分市政工程、安置房和公益性项目,靠后者的批文向银行申请贷款,因为这些项目贷款相对容易通过。施工企业拿到贷款后可以“灵活调剂”,一部分用于所谓安置房和公益项目,一部分兑现约定,转借给开发商用。

  “节前,我们还开了一张5000万的银行汇票给开发商。帮他们融资对我们也有好处。因为融资成本低,他会给我们一两个点奖励,工程造价也不那么斤斤计较了,付款也会比以前及时,这都是互惠互利的。”他说。

  记者调查获悉,通过这种变通手段,信贷资金曲线进入房地产的确实不少。某地今年由于市场不景气,房地产投资增速从去年30%以上回落到个位数,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了,但建筑施工企业的新增贷款却激增近百亿,增长近100%,主要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建筑施工企业从银行迂回融资所致。

  商业银行对这种变通不是不知道,而是装不知道。政策面对房地产信贷增量有硬约束,但实体经济信贷资金有效需求不足——好企业不要钱,差企业银行不敢贷,为给资金“找出路”,有在建工程的建筑商虽不是最优选择,也是次优选择。

  今年以来,虽然政策层面对房地产调控从紧,但种种规避政策的资金畅通无阻。除了建筑商垫资和代融资,还有更高资金成本的民间借贷、信托融资。来自南京市的一项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小开发企业通过信托、租赁、小贷公司等渠道办理土地抵押登记融资近60亿,平均每月10个亿。

  资产价格的波动与货币增量总是如影随形,如果不遏制房地产价格上涨中的货币因素,那房地产深入调控之难是显而易见的。     本报记者  陈志龙

  

乐居原创
精彩回顾
热点专题
镜头直击
望闻问切诊断楼市 今年银十成色恐不足
市场|此时不卖更待何时 南京多地王盘扎堆银十上市
热点|南京等价房屋交换免征契税 这种交易并不常见
盘点|江宁豪宅战役银十打响 最贵盘改卖五星级酒店
评论|乐居评论:秋还是那个秋 市却不是当年那个市
关键词: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