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合作建房再次扛旗 称房价将低于开发商40%
买房人联合做开发商,共同出资、选地、设计施工、验收入住,这样的购房理想能否在北京实现?2003年,联想IT工程师于凌罡首次提出这样的购房理念,但在实施过程中,因5次拿地失败,理想楼盘最终未能建成。昨天下午,“北京合作建房”项目举行新闻发布会,拥有多年房地产销售经验的孙智群再次扛旗,声称要组织买房人,盖出比开发商建房房价低40%的房子。
孙智群介绍,此次合作建房以“一起出资买地、一起出资盖房、一起低价购房”为运作理念,要真正做到买房人有知情权、监督权,买到自己满意的住房。运行方案中将规定地块的位置、计算出价格,买房人了解后,再确定是否参与。待明确拿到地后,由出资购买者投票决定设计、施工等合作方。
孙智群称,目前已有近百人报名参与。根据北京的情况,合作建房项目要想正常运转,需要大概800-1000名的买房人参与。孙智群表示,目前已有意向性的地块,一个在通州,均价为8900元,另一块在大兴,均价是7624元。比周边商品房的价格便宜30%到40%是他们的目标。孙智群说,具体操作中,可能会有小幅度调动,但他相信买房人经过买地、验收、投票等过程后,会对合作建房项目更信任和了解。
在具体买房操作方面,孙智群称,买房人在北京合作建房网站上注册会员并提交资料后,前往合作银行办理出资手续,出资完成后,将按照出资先后顺序,确定选房顺序。
孙智群称,他在京有近20年的房地产销售经验,组织“合作建房”是想打破开发商的垄断模式,帮助更多的人找到他们的理想家园。
因此前北京曾出现运作合作建房项目失败案例,有意参与此次合作建房项目的买房人对项目拿地、资金运作和监管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质疑,发布会后,孙智群接受采访,回应质疑。
■回应质疑
北京首个合作建房发起者于凌罡,他的项目未能成功,主要因为拿不到地,这个难题如何克服?
孙智群:拿地是个难题,合作建房是几百人出资建房,房地产开发动辄几亿,从资金方面,合作建房和房地产企业相差悬殊。很多人都质疑资金,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目前,我们正努力在做,虽然阻力很大,但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我的个人生涯职业规划是,后半生都致力于合作建房,别的我也不干了。
怎么保证买房人的资金安全?
孙智群:到地块招拍挂环节时,买房人要向银行专管账户打入资金。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都将进行公开招标,做到公开公正。如果买房人想中途退出,将退还购买者的本金和利息。
价格低的地块,位置偏远,可能达不到合作建房者的要求,这点怎么处理?
孙智群:不论拿到的地块处于什么位置,合作建房的价钱,都会比开发商建房房价低百分之四十左右,价格优势是关键。即使在偏远郊区,我们也会根据买房人需求,和公交部门洽谈,增加那里的线路。
合作建房如何跟当前北京实施的“楼市限购”政策对接?
孙智群:所有参与的买房人要经过资格审核,必须是满足北京限购政策的人才能够参与。
■对话
合作建房最需信任
人物介绍:于凌罡,联想IT工程师,2003年首次提出由住户“合作盖楼”理念。引起不愿做“房奴”人的浓厚兴趣,逐渐为人所知,后离开IT工作,专门研究寄托了自己理想的合作建房模式。经历过5次拿地失败后,其合作建房项目不了了之。
京华时报:合作建房项目失败的原因在哪?
于凌罡:最大困难当然是拿地,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不方便说。另外,买房者不守约的话,没办法追究。合作建房讲求合作,不守约就没办法再做下去。国外合作建房成功,多为政府推动,我们也必须要有政府支持,才能成功运行。最后,执行层面也有要求,没有引入第三方,必然会导致腐败。
京华时报:对此次合作建房项目有何建议?
于凌罡:买房人之间需要信任。没有信任,任何事情都没办法促成,合作建房更是如此。
■建议
民主妥协才能达成共同利益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指出,北京合作建房是个新模式,也会成为新趋势。通常,开发商在拿地后不愿公布成本,购房者在信息知情权上处于被动地位。买房人自主建房,能保证其知情权和监督权。合作建房模式要想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合规性,整个过程要严守国家宪法、行政法规,以及相关部门法律。另外,坚持民主,即少数服从多数,只有妥协才能达成共同的利益。(记者 刘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