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是否等同于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跟城市规划是什么关系?城市设计是否等同于城市规划?”这是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都会问的问题。根据相关文献,国外针对城市设计的专业界定始自1950年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具有自身特色并自成体系。今天,中国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形成的粗放管理模式间接影响了城市设计的精细化发展。在这一历史语境背景中,笔者采访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先生,以了解这位学者对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关系的思考。
记者:城市设计区别于城市规划,目前在中国属于被关注较少的学科,对这方面的探索处于何阶段?
李迅:城市设计的特点是按照人的意志针对城市形象,特别是空间形象做整体的环境塑造,这也是其基本的核心理念。不同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本质上是安排人的生活,其涉及的面更宽、更广,以土地利用、城市交通、公共绿地、公共设施、市政设施、防震减灾等构成一个体系,是政府工作,经过法律程序审批也成为法律文件。现行的法律文件中,《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并没有将城市设计的内容纳入,这说明从行政角度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分离的。
城市设计是指人对所处的空间环境进行塑造和设计,以达到舒适和美观的目的。舒适和美观是人的主观性要求,不依托客观标准设定。所以,城市设计中有很多难以量化的内容。与之不同的是,城市规划中,人均建设用地、核心建设用地等有客观数据以衡量。
城市规划中是否要考虑城市设计的问题?我认为在城市规划全过程中都要考虑城市设计的问题。设计师在思维中在规划城市时要有空间形象感受,即考虑人的感受是否是美观的、舒适的和幸福的。城市规划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各个城市规划编制阶段都要考虑城市设计的内容,或者说城市设计的概念要贯穿在城市设计的全过程(宏观和微观层面)。
以北京为例,北京新一轮总体规划中在对城市定位时确定四大目标——世界城市、大国首都、文化古城和宜居城市。宜居城市的定位就反映了城市设计的内容。最近的北京市总体规划在进行空间格局构建时,用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概念表述,两轴指的是长安街的横轴和纵轴,两带是西部生态保育带和东部产业开发发展带,多中心就是提出建设11个新城,其整体核心思想是将城市功能的单一集中化现状进行纾解。这一空间结构的描述尽管是城市规划的内容,但也有城市设计的思想贯穿其中。这一核心思想是宏观层面的,具体到社区空间在奥运期间的环境整治,就是微观层面的落实。
记者:您认为不同气候、地域和民族的地区城市设计是否也有地域性的价值?您如何看待福特主义的城市观?
李迅:城市设计也应该构筑自己的体系。目前的城市设计行为是非法定工作,国家没有具体规定相关内容。谁做都行,如何做都行,只要做出来达到美观的和舒适的要求就可以,变成一个见仁见智的工作。我认为城市设计没有必要完全统一标准,但毕竟有一些可以被梳理和归纳的内容以形成体系。我们国家对城市的研究提出很多控制要求,城市环境、尺度、色彩、雕塑和城市设施等都在控制内容之中,城市规划要分层次,城市设计是否也应该分层次、有针对性?
在做统一要求的设计体系的同时,我们希望城市设计能体现不同城市的个性和差异。以高度控制的差异为例,北京的高度控制体现了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些特征,二环以内不允许建造高层建筑,二环到三环可以建造微高建筑,三环之外可以建造更高层建筑,这是北京城市设计的特点和特色。杭州市西湖周边的高度控制也有自己的特点,如果西湖周边建造高层建筑,西湖就会变成一个盆景。城市地形地貌不同,空间形态就存在差异性,应该在城市设计中,进行个性设计。
针对不同地区要采取不同城市设计的手法,例如,新建城市和旧城市不同,在北京最初兴建故宫时,可以进行大手笔的规划和设计,分阶段实施即可。改造性城市则不同,上海市过去用地紧张,拆除建筑后不是原地建造,而是在拆后的土地上进行绿化,纾解人口密度。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要进行实质性结合的前提是随城规操作过程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包括对地块进行定性、定时、定量和定位工作。城市设计不仅在宏观上与城市规划要相结合,更需要在微观层面与城市规划结合,即在控制性详细规划时结合,以地块为基本控制单位,以用地性质作为基本划分依据进行管理,城市设计的要求要和控规法定图则结合。
城市设计的体系的构建在宏观层面上要设定一个《城市设计通则》,在整体上提出总体舒适和美观要求,包括城市设计的编制意图、指导思想、适用范围和实施方式等,可与强制性内容结合,将基本要求作为底线控制。例如,社区内的开放空间必须保留,广州一些城市的城中村的宅基地上形成了握手楼就是问题。广场最好朝向南方,中国传统建筑风水讲究负阴抱阳,背山面水。
在中观层面上可实施《城市设计导则》,更加具体化,以研究城市特色、空间结构、风貌和城市肌理等为主。例如,中国的历史皇城包括西安、北京和洛阳等城市,道路方正,但南方城市根据地形形成的道路,灵活机动,城市肌理要保留下来,不要进行大拆大建。对城市高度轮廓线也要有所约束,视线走廊不能有围堵。北京的天际线因为故宫的位置而中间低、周边高,上海外滩20世纪30年代的风貌因为没有进行很好的城市设计在慢慢消失。虽然陆家嘴区域的建筑景象被保留,但步行和开放空间缺失。城市界面和色彩的设计也很重要,长安街的东西轴是可视的,但是南北轴是虚拟轴线,也应该作为空间形态被重视。城市设计也包括对城市特色的研究,塑造城市的个性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人和环境构成了城市的文化和核心竞争力。硅谷之所以发展得好有三条原因,一是气候宜人,二是产学研一体化的机制,三是轻松的工作氛围。城市设计要确保特色能够被感知,重点的历史街区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或经营,节点或地标要关注,城区中的自然山林区和滨水区对城市整体品质提升也具有重要影响。
在微观层面上,主要指在地块内将重点要求进行落实,道路宽度、公共绿地、雕塑、小品和灯光等具体在地块内设计。建筑和配套设施要具体设计。
记者:去年年中,城市设计被纳入为建筑学内的二级学科,其实践属于建筑师的工作范畴,您如何看待这一类别划分?
李迅:城市设计的主体需要多元化,不能单独以建筑师或规划师操作,要由各方面利益主体结合、交融,由政府组织,专家领衔,公众参与完成共同设计。这一领域要囊括建筑师、景观设计师、艺术家和规划师等领域专家以共同体的方式参与设计,每一方都有长处也有弱点。
我理解为何如此划分,城市规划早期脱胎于建筑学,很多规划师的最初学历来自建筑学,规划学涵盖的内容比较多,考虑庞杂和综合,但是中国学科划分没有综合学科这一类,所以为了划分学科的需要将城市设计分到建筑学内,其实划分到规划学内也无影响。我们可以考虑构建学科体系,也要考虑不同学科的融合,未来学科的发展必然是交叉性和综合性的。城市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具体如何发展要看它发展的走向和研究态势。
记者:您认为城市设计应独立于城市规划,但也有设计界人认为城市设计无须明确界定,您如何看不同学派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
李迅:美国城市规划专业没有本科,他们认为城市规划是一个综合学科,不仅涉及自然科学,也涉及人文科学,美国学生必须到研究生阶段以某一个本科学科为基础才可以研究城市规划,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