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承诺公租房将承担更大使命 地方操作更谨慎
(记者 王永群孟歌)2011年起,公租房建设已经成为保障性住房建设主力。安徽省郑重承诺,2012年将建18.7万套公租房,占其40万套年度目标任务的46.7%。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公租房一方面被寄予厚望,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同看法。比如,认为既然是保障房,公租房房租就应该主要由政府承担;公租房是“中国式公屋”,就应该面向所有公民;公租房申请门槛太高、入住太难等。
由于各方期待较高,加之对此前经济适用房质疑不断,定位于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的公租房如何分配,地方操作也更为谨慎。
公租房租给辖区内企业
分好公租房,首要是定位公租房分配对象。
虽然安徽也与全国相同,规定公租房着重解决特定对象的阶段性居住困难,实行准入制度,限定供应对象,主要缓解城市中等偏下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有条件的地方可将新就业职工、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但在实际操作上,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蚌埠等市,均将目前公租房分配对象圈定为无房上班族,不管是一线操作工人还是管理人员。
“你出门就能看见,那边房子已经封顶,现在公司正在统计,我们可以先入住后购买。能在老家上班,工资不比广东少,还能照顾到父母和孩子,有了房子以后就更不会再出去了。”6月10日,百丽鞋业宿州公司正在流水线上作业的吴小玲对记者说,她在外打工漂流这么多年,没想到能在自家门口享受到这样的好处。
“从以前经验看,成功企业不仅要招到人更要把熟练产业工人留住,公司已经在建员工宿舍,市里也已出台政策,在百丽工作两年的员工可以申请公租房,入住3年以后可以购买,价格将比市价低30%。企业转移初期看中的是当地富余劳动力,一旦落地生根,更看中地方政策如何能帮助企业将人留住。”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宋晓武说。
与宿州正在大批量建设不同,合肥市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公租房1万余套,均为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建设,这些房源均出租给辖区内企业,这些公租房申请由用人(工)单位统一向所在开发区、工业园区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经审核后,由开发区、工业园区管理机构与申请单位签订租赁合同,申请单位统一办理入住手续、缴纳租金及相关费用。”合肥市房产局保障科副科长谢华友说。
为什么会是这样?本报记者调查发现:
一是,由于各地保障房指标均层层分配,园区和产业园是“新区”,历史遗留少,没有棚户区改造任务,产业工人不属廉租房保障范畴,这些地方的最大需求是公租房,按照“属地原则”,分配指标理所当然分配给本区内企业职工。而对于传统市辖区尤其是老城区而言,棚户区居民、廉租户保障压力大,按照分级保障要求,首要目标是优先保障那些住房最困难家庭,也就是说,这些地方还没“腾出精力”顾及到公租房。
二是,园区和企业筹建公租房积极性高涨,除了完成分配硬指标之外,保障房也是园区增加竞争力、吸引投资商的重要筹码。
三是,保障房准入、退出各地目前仍无行之有效措施,公租房面向社会分配,资格认定首先是第一难,其次对于入住者动态管理、房租收取等各地仍在探索中,以单位为承租主体暂时解决了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难题,而在公租房管理尚不健全前提下,企业集体承租现象会长期存在。
“你比如收入,有的夫妻间都不知道对方具体收入是多少,我们怎么能搞清楚,收入认定是世界性难题,暂时没有好的办法。现在通行的"三审两公示"、社区邻里之间相互监督,对于土著居民可以,但"夹心层"们流动性很强,相互之间都不熟悉,公示意义不大。公租房以单位为承租主体,不论多少,都可以申请,各单位解决了本单位职工住宿问题,保障房分配大头也就落了地。”芜湖市住房保障管理处处长刘俊刚说。
连续租住3年以上优先出售
6月10日,在采访吴小玲时,宿州市为制鞋产业单独规划的2000亩保障房工地上,封顶和开工鞭炮声不时传来。
宿州有着中部鞋都之称,随着近年东部制鞋企业大批量向中部转移,这个此前劳务人员输出大市也闹起了“民工荒”。制鞋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宿州市将该产业定为第一产业,为解决民工荒,同时也为吸引更多制鞋企业和配套企业入驻,与园区“四通一平”同时起步的一幢幢保障房也拔地而起。
“宜业首先要宜居,宜居就要有房,现在应聘人员第一要求是能否提供住房。”宋晓武说。
“留住人光靠感情不行,需要行动。据测算,制鞋产业城将来仅一线劳务人员10万人以上,我们现在按照建设一个产业基地、打造一个产业新城、培育一个区域品牌思路,划出2000亩地作为职工住宅小区,公租房是小区重要一块,将租售并举,对连续租住3年以上的鞋企职工优先出售,租金可以冲抵购房款,并可办理房产证。”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孙冬云说。
不仅是人口,各项指标比较起来,芜湖市均不敌合肥,但芜湖却是安徽“十二五”保障房建设数量最多的地级市。2012年芜湖市将新建保障性住房304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租赁住房5.2万套,占全省目标任务的23.95%。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芜湖要完成1000万平方米建设任务,全市已规划选址12大产业新城,在每个产业新城内规划选址一处集中建设保障性住房,主要以公租房为主,凸显“产城融合”理念。
“现在有质疑,芜湖将来要建这么多公租房,建成后会不会空置?我们公租房主要是结合产业新城规划,芜湖不鼓励企业自建员工宿舍,这边建一块,那边建一块,又小又不配套,将来生活污水之类的处理都困难,我们是按照产城一体化要求,统一在园区内建住宅区,住宅区内配建保障房,高标准、高起点。”芜湖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委员会保障科科长周伯俊说,作为住房“新品种”,公租房要被市场充分接受、占据一定份额,还需要一个过程,芜湖目前不会在意质疑声,“在大批量建设同时,把好进入关,做好分配这道考题,让事实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