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下高端住宅市场 “大虹桥•大徐汇”概念升级
本文作者:DTZ戴德梁行华东区综合住宅服务主管、董事 伍惠敏
当前的高端住宅市场已经进入了冰冻期,许多开发商资金链的普遍紧绷也是事实,但越来越多的的开发商意识到,在本轮调控中遭遇最大危机的,恰是那些追求高速换手与扩张的企业。市场变化催生理念的升级,如果说调控背景下,以价换量是开发商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是腾挪出生存空间的战术,那么在某种意义上,尽可能的珍惜与深耕手中持有的占有稀缺资源和利好前景的高端项目,则是面对未来不可预见的市场波动,牢牢将生存权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必选战略。
从目前来看,规划驱动下的开发商层面正出现两极化运作,一是在“大虹桥”规划范围内大举拿地,如瑞安、龙湖、SOHO等,动辄数十亿的投资已不鲜见,二是对于已开发的高端项目采取“深耕”策略,充分塑造项目的最终价值,例如位于徐家汇和古北之间双重辐射交汇区的中星美华村项目。
现今不温不火的徐家汇将是“大虹桥之芯” 作为上海最知名的CBD之一,徐家汇对周边楼盘的支持多年以来始终不温不火,即使在住宅市场最火爆的时候,其给予周边顶级项目的加分力度也更多的局限于商业配套和交通枢纽,远未实现国际大都市CBD区应有的价值支撑与辐射功能。 而从上海的城市发展与运营战略来看,比肩“大浦东”的“大虹桥”规划,或将成为打破徐家汇当前“慢热”局面的最强外力。众所周知,“大浦东”的支点是陆家嘴,而“大虹桥”与市中心的联结支点,无论从区位交通,还是从商业基础来看,徐家汇都是当仁不让的最佳选择。
“大虹桥、大徐汇”支撑下的城市资源集成
目前,徐家汇与周边高端板块无法完全互动的最大障碍无非在于业态定位,历数周边的衡山路、华山路、新华路、古北,他们或是人文隽永,或是国际氛围浓厚,与当下的徐家汇相比,显然存在错位。但是,当“大虹桥”规划深入,这一隔阂将在未来1-2年内瓦解。届时的徐家汇,不仅将成为“大虹桥”规划的桥头堡,更将与周边住宅板块无缝融合,最终成就“大徐汇”。
豪宅的内核——“稀缺” 什么项目将被开发商选为长期开发计划二珍惜与深耕?关键词便是“稀缺”,稀缺是所有豪宅的终极“内核”,也是任何顶尖物业不可复制的秘密所在。而如果要在“大徐汇”规划辐射区内寻找这种稀缺型物业,就不得不又将目光再度放回到美华村。之所以用美华村为例来看“稀缺”,只因这个项目具有双重稀缺属性,这一资源优势不仅是在“大徐汇”,即使是在整个境内楼市也属罕见——
第一重稀缺:生态资源,地块前身为1925~1935年间美国普益房产公司所开发的旧上海顶级别墅区——“美华村”,在规划设计中,该项目几乎保留了原地块内的全部湿地生态景观,绿地率高达72%,参天的银杏水杉、古老的橡皮树、硕大蓬径的香樟、英式大草坪……在如今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这样的私家社区景观几乎可以空前来形容。
第二重稀缺:人文资源,当年的“美华村”在老上海曾荣极一时,宋美龄女士、陈纳德和陈香梅伉俪、王淑珍女士、严伯林先生等名士名媛均曾在这里居住,这里不仅一直是名流的家,更珍藏着城市最宝贵的一段记忆。
而在双重资源的支撑下,开发商历经8年磨砺,构筑起了现今的美华村,它不仅传承了旧时美华村的精华内蕴,更通过包括4幢幕墙式高层公寓和8幢现代式别墅在内的现代建筑的有机植入,形成了错落有致、新旧交融的独特景致。其中的四幢高层住宅全部采用玻璃幕墙的超现代设计,运用了最新的环保、节能、降噪技术;没有普通高层给人的压抑感,显得更加通透、灵动,每层拥有270度的景观视觉空间,配合落地玻璃窗,可俯瞰美华村绿地全景,当洋房、绿树、水景若隐若现地倒映其上,仿佛穿越时空,历史的风华在眼前完整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