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地产挂羊头卖狗肉 开发商大多以养老名义圈地
中国人口红利消退预期的背面,是老龄化日趋严重背景下隐现的商机。养老地产即是其中之一。
中明控股目前专注于养老地产的开发投资,董事长潘存满近日信心满满地说:“我们的市场调研认为,目前中国的养老市场已经开始爆发了。”
中国养老地产的潜在市场版图可谓庞大,但潜在市场能否变现,眼下还是未知数。
“挂羊头卖狗肉”
按上海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波的划分,中国养老产业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0年国务院颁布社会福利化政策到2010年,这10年是一个初级阶段,主要是个人办的小规模的机构,都是政府福利院的翻版。第二阶段是从2011年开始的起步阶段,企业为主体,地产商、保险公司、风投、国外养老管理公司都想分享养老蛋糕,是比较混乱的状态。一方面国家政策不清晰,另一方面企业的管理、运营模式也不清晰。第三阶段,形成专业化的公司和项目。
当下即处于王波所说的“混乱的起步阶段”。表象之一是,各路人马都看中了养老地产,但标杆性的项目却屈指可数,“挂羊头卖狗肉”的不在少数。
“很多开发商打着养老地产的名义,但实际上就是做普通住宅,再搞些小配套,卖给所有人。这就是养老地产了?”一位受访业内人士如是说。
“大多就是以养老的名义圈地。”一位国企开发商直言,很多项目只是装一个养老概念进去,“这也是他们的拿地策略。”
梁开建筑设计事务所执行合伙人开彦分析:“现在是调控背景,普通住宅不好卖了,能不能找一个噱头来销售?大多数房地产商还是抱着这种思想在做‘养老地产’。”
上海学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张喆则说,现在养老地产总体比较火,少数开发商在尝试做真正的养老地产,其中不少是采用和旅游地产相结合的做法。
戴德梁行华中、华西区策略发展顾问部主管及董事黎庆文总结,现在中国的养老地产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就是忽悠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项目。第二种是护理型,比如广东的友好老人院。第三种是护理加疗养型,比如北京太阳城和上海的亲和源。
资金回笼难题
现在是否已经是进入养老地产的时机,还要打个问号。
黎庆文坦言,现在养老地产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看不到钱怎么回来。专业护理公司也想做,但找不到老人聚集的场所,行业不能快速发展起来。商业模型不成熟,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回笼,怎么让老年地产既能够符合护理对老年人聚集的要求,又能符合社会资金的要求。
“像亲和源这样卖会籍的模式,我们算了一下,提供2000个床位的老年公寓,卖会籍,才能卖10亿元。”黎庆文称,对于一个大开发商来说,一年内能够完成还凑合,但他们计算,2000个床位的使用权要卖5年甚至8年,因为都是高端市场,卖得慢。做1000亿生意的开发商,怎么能看得上这个买卖?
盛世神州房地产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张健给出的一个思路是,做配套养老。“有一些医疗配套。有护理,有食堂。养老产权式和非产权式结合。”张健举例,澳大利亚的养老模式分几种,一种是家庭养老,另一种是老年公寓。
还有规划建设的问题。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认为,如果养老地产不能做到先规划后建设,就很难达到预期的设施和功能完善以及配套,也很难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和市场发展要求。另外养老地产不仅仅是地产的事情,也是一种特定区域的综合体建设。
王珏林指出,“美国的经验是,老人喜欢生活在各种公共设施当中。如果你要建养老地产,把它作为总体规划中的一部分,其他的还有房地产,有青年人生活的社区,或许老人的子女就住在养老社区的对面。这样的项目才更有可能被老人接受。”
也有成功案例
也有相对成功的案例。三亚某龙头房企的副总裁直呼,“三亚的老年公寓都卖完了,没有了。不过,老年公寓界限很宽,不一定只卖给老年人,卖给所有人。老年公寓的配套全一些,有喝茶、医疗、下棋、锻炼设备等,也有24小时服务中心。”
上述人士称,虽然三亚其他房子也卖得好,但老年公寓卖得更好。很多业主都是给父母买一套,用来度假养老。养老社区三亚还没有形成气候,是因为现在三亚没有地了,下面有地的县会去做。
据《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