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保障政策应在良性互动中完善

  昨天,早报报道了上海房管部门拟对具备相应条件的公租房申请者拆套供应,以满足相应要求。

  事实上本市首批市级统筹公租房在引发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在申请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主要表现为房型配比与市场租赁需求不太相符。再则,根据规定,单身申请人只能申请一室一厅,而二室一厅和三室一厅基本只能由单位申请人和职工家庭申请。

  上海首批公租房的房源集中于杨浦区新江湾尚景园和徐汇区华泾馨宁公寓,共5100套。但截至3月10日申请受理结束,尚景园只有约一半房源被申请,馨宁公寓的状况更为“不妙”,已申请房源大体只有可供房源的1/3。

  就事论事,这一结果多少令政府、公租房运营公司、公租房刚性申租人及整个社会舆论感到意外。但“前跨一步”思考,这一结果及所导致的尴尬却也“顺理成章”。因为公租房及整个公租房制度在上海乃至全国都属新事物,只有经过实际运作过程的各种磕碰,它才能逐渐步入良性运营的轨道。这一过程犹如居家搞装修,和最初的设计方案注定要在装修过程中遇到问题才能逐渐完善是同一个道理。

  首批公租房有一居室、两居室和三居室共三种套型。以一居室为例,馨宁公寓的租金均数大体每月1800元。这一租金比周边同类房源便宜10%~20%,不少申租者感觉租金偏高,部分申租者就被租金挡在了“门外”。

  公租房租金与建造成本、融资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直接挂钩,就算政府一分钱不赚,“三大成本”导致的“保本租金”已经低不了。此外,为避免公租房流转过程出现反复的“二次装修”,公租房配备有标准化的全套家居用品,承租者只须拎包入住(国外也一样)。如此一来,租金自然又得拉高一截。

  公租房设定有相应的申租条件,也使同学、朋友,或者同事之间,为节省租金,本想两人合租一居室公租房的想法,挡在了“门外”。

  为保障公租房的运营与维护,各区公租运营管理公司或已挂牌运行,或正在组建之中。之所以限定单身申租者只能申请一居室,站在运营方的角度,一是为了避免出现群租,二是利于日常安全管理,三是避免出现“意外”时承担民事责任,但“一刀切”带来的消极后果同样显而易见,其中尤以“房源空放”最为可惜和可叹。

  已建成的公租小区内,不同套型的公租房配比失当,也是公租房“供大于求”的原因之一。上文所及的两个小区,在总体“供大于求”的情形下,一居室公租房却双双呈“供不应求”状。一般而论,套型配比失调,涉及公租房小区所在地段的产业分布特征,经济结构现状,申租人群的社会职业分布和月收入水平,以及公租房选项址、设计、建设前对申租对象的分类需求作出较精准的预判。这囿于公租房运营方的项目运作经验,更涉及到事先缺乏较准确的统计调查和数理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本市公租房初始运营阶段遇到的问题,在杭州等其他城市也都不同程度存在。

  值得肯定的是,对于这些“意外”,房管部门已是屡次微调政策,使得更多有需求的人申请到合适的公租房。比如,针对房源申请不足的问题,房管部门将原先并没有列入申请对象的静安区各类单位及职工纳入准入资格。再比如针对租金问题,明确租户可提取公积金支付房屋租金。还比如放开“合租”等。

  没有磕碰谈不上磨合,我们相信本市公租制度将在不断的磕碰与磨合形成的良性互动中走向成熟,惠及更多有公租需求的新老上海人。(鲁宁)

  

关键词: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