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买房避通胀 应跳出房地产来疏导楼市

  最近货币超发成为一个热词。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97.42万亿元,突破百万亿元已没有悬念。且该数据已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1/4,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已成为全球货币存量第一大国。这一数据是美国的1.5倍,英国的4.9倍,日本的1.7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多出 20多万亿元。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货币大部分是在最近几年堆砌而成。2000年时,我国M2余额约为13万亿元,至2008年还未达到50万亿元。而在国际金融危 机爆发之后,自2009年起,货币存量每年跨越一个“10万亿”级台阶,在这几年上演出“狂飙突进”一幕。10年时间,中国的货币总量翻了5倍多。

  不少人买房避通胀

  “货币增速过快形成通胀预期老百姓规避通胀购买资产形成泡沫”,这已经成为货币扩张影响的基本路径。在货币供应的高速增长下,同样数额钱的价值被摊薄了,是不容争议的事实。

  货币超发最直观的影响就是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人们出于对财富缩水的恐惧心理以及之前买房的赚钱效应,往往首选买房。事实上,这种背景下的购房行为,是被动的无奈的,房子只是存款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买房纯属金融投资。

  当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取代商品属性,决定房价的根本力量,就不再是实际的供求关系,而是取决于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简而言之,货币供应量越大,房价的上涨速度越快、幅度越大。

  而这些年的楼市调控,却存在一边货币超发一边调控的怪圈。以最近几年为例,2009年—2012年,中国每年新增货币供应12万亿左右,只用了 4年,我 们的货币总量就激增了50万亿,存量翻番。这就像一边往蓄水池里注水,一边想按住水里的皮球一样,只能按得了一时。就算调控的手不松,水涨球高,最终浮力 也足以冲破调控的桎梏。这也是为何史上最严厉的限购也难摁住房价上涨的原因。

 涨的不是房价是货币

  因此,有人说:“涨的不是房价,而是货币”这10年来房价看似涨了几倍,但以重庆楼市为例,有多少房子涨幅超过5倍?可以说聊聊无几。普遍情况是涨了3至4倍,相对于5倍的货币超发,你能说房价涨了么?

  进入2013年,楼市形势更是一片大好,涨声四起。尽管主管部门明确表示调控继续,专家预测房价涨幅过猛会导致调控加码,但基本上仍是一个 “按”和 “堵”的思路。而资本是逐利的,并且无孔不入。试想,如果资金不能进入房地产之外的“蓄水池”,有什么办法可以堵住它们进入楼市,并按住房价呢?

  因此,在2013年以及未来,楼市调控最重要的思路不仅是要跳出房地产来看待楼市,更应该跳出房地产来疏导楼市。作者:张辛

关键词:业界观点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