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筑设计缺乏从容心态与细节考量

http://news.dichan.sina.com.cn南方都市报作者:谢宇野 林絮2011/10/8 9:58:42 新浪地产
提要:9月17日,旧天堂书店,台湾建筑师王惟仁(左)与深圳建筑师共同探讨两地建筑背后的社会基因。

  

  9月17日,旧天堂书店,台湾建筑师王惟仁(左)与深圳建筑师共同探讨两地建筑背后的社会基因。

  近日,深圳市观筑建筑发展交流中心召集来自台湾和深圳的建筑师们,在旧天堂书店举办名为“台湾有鸟飞复来”的城市沙龙。六位深圳的年轻建筑师讲述了今年8月零距离游走台湾城市与建筑空间的感受,并在沙龙现场与台湾建筑师王惟仁对深圳和台湾建筑背后隐藏的社会基因加以辨析和讨论。台湾建筑背后究竟潜藏着怎样的社会话语方式、人文DNA?与台湾相比,深圳建筑又映射出怎样的社会基因?对年轻的深圳来说,支撑台湾建筑的社会基因又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对人的需求关注不够,深圳建筑比台湾建筑少了份亲切感

  年轻的深圳建筑师们从台湾回来后,脑袋中都刮起风暴:为什么台湾的建筑可以这样子做?为什么建筑师这样去工作?深圳和台湾建筑的社会基因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对比?

  深圳建筑师李旅认为,虽然这次的台湾之行,仅仅见到的是台湾建筑师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台湾建筑师作品的个人风格和细节的体现,非常值得玩味。“我们见到的台湾建筑师都有鲜明的个人特点,这样的特点往往是在细节中体现的。”李旅提到在台湾参观过的一座桥,由著名台湾建筑师黄声远设计,桥下是一片草地,桥底悬着几个秋千,“这么有童趣和生活气息的细节,让使用这座桥的人感觉亲切,这也成了黄声远的特色。”李旅说:“相比而言,深圳的建筑设计总显得冷冰冰,因为细节做得不够。”

  同时,李旅还观察到,台湾的建筑,无论大小都对建筑的未来使用者极为关注,台湾的建筑师告诉她,他们最需要考虑的就是当地居民的需求,因为只有居民满意了,才会给政府支持,而正是政府在推动这些建筑项目的实施,“深圳的建筑师考虑的重点并不全然在市民的使用方面。”

  “台湾的建筑师都有非常强的动手能力,他们思考建筑的问题较为全面,而深圳很多建筑在这方面有局限性,往往有点急功近利。”深圳建筑师周波平在台湾期间通过与台湾的建筑师交流发现台湾的建筑师的灵感来源非常广泛,“美学、艺术,甚至工业设计等等其他的创意内容”,这需要建筑师拥有广泛的知识结构和不知疲倦的好奇心,但深圳的建筑师在这方面还不是很成熟。

  深圳建筑师黄静杰发现,台湾很多建筑师都有海外的教育背景,他们的作品可以很好地同台湾本土特点相结合,但由于教育体系的问题,“深圳很多建筑还存在生硬照抄书本的嫌疑,这样的抄袭无法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成就。”

  台湾制造平和的建筑设计心态,深圳建筑师缺从容思考环境

  黄静杰提到,台湾有很多建筑师的心态非常平和,他们满意自己的生活状态,尽管建筑可能不会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例如台湾著名建筑师谢英俊,他一直想把农村自营建设推广到台湾甚至内地的农村。这一过程将会非常慢长,甚至自己都未必可以看到,但他仍旧心平气和继续从事这项研究,甚至乐观地为他的学生和后辈可以在将来享受到这种设计模式而感到开心。”

  生于台湾,求学美国,现任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的王惟仁认为,“社区文化”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台湾和深圳在建筑的社会基因上的差异。“在台湾,无论大小城市,建筑都和城市的文化历史分不开,了解城市历史是台湾建筑师非常注重的一点。”他认为深圳在这个方面,投注的精力似乎并不太够。

  “深圳与台湾建筑的社会基因的确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这并不是谁好谁坏,或者谁对谁错的问题。”毕业于哈佛大学建筑和城市设计专业的张之杨认为,一个地方的建筑社会基因是这片社会区域的综合情况的展现,“经济、政治、所有制都塑造了这种社会基因。”

  在他眼中,深圳社会如今思考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展房产建筑,这就决定了社会对建筑师的刚性需求,与台湾的建筑环境非常不同,“如同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人们歌颂不一样的英雄,在我看来,深圳的建筑简直就是处于战争年代的紧张与快速发展中。”

  张之杨感慨,深圳建筑的项目来源和项目的实施方式,以及整个系统的游戏规则都在紧逼建筑师,建筑师们则“始终处于被动”,很多当今著名的建筑师,如雷姆·库哈斯,他们辉煌的思想诞生于经济萧条的时代,因为没有那么多项目,才有时间去思考和回顾以致升华,“但大师们成名后,总是飞到世界各地去做永远做不完的项目,也没有新的理论和思想再出现。”

  深圳尚未出现融合文化,快速发展思路仍在危害建筑的素质

  “深圳给建筑师提供快速实践的机会,好好想想,人类建筑史上有几段时光里,建筑师会这么忙?”张之杨感慨。

  的确,几乎所有的深圳建筑师们都承认,很多外国的同行非常羡慕他们所处的位置,黄静杰对此颇为感慨:“很多来自欧美国家的建筑师说,在他们那里一辈子都很难实现的项目,在中国只要一两年就可以。”

  而年轻的建筑师们也的确有所受惠。“我们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触到不同的项目,这对建筑师来说,是十分宝贵的机会。”不过李旅也有自己的烦恼:“建筑项目多,意味着周期会短,需要迅速,大规模地拉起大片的建筑。”她坦言,有时候来自政府或者房产商的催房压力非常大,“我们从设计到出施工图纸,顶多有一年多的时间。而台湾很多建筑至少要经历5年”,她认为这正是深圳建筑缺乏“细节”、冷冰冰的原因之一。

  张之杨直言,现在的深圳建筑在追求“快”的方面已经出现“非理性”的狂热,“所谓三天一城被当成非常有气魄的口号,但是从建筑的角度来说,非常不合理。”

  首先是建筑的素质受到影响,“几乎没有开发商愿意做‘精品建筑’,而是选择可以迅速建成,迅速转换为金钱的建筑,而公共建筑也要迎合政府在指定时间内迅速建成的要求。”张之杨解释说,“如此势必在细节和质量上影响到建筑本身。”

  同时,张之杨认为,建筑师需要时间去“沉淀”,去培养人文情怀。但现实是,就算有设计师愿意停下来积淀自己,除非是很小的工作室还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而团队项目,就算建筑师个人不在乎,可以养活自己,团队里的其他人却未必有这样的条件。”

  王惟仁则看到,深圳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关注点仍旧是经济速度,“却没有出现一种融合的文化,在我看来,官员精英、打工者以及深圳本土人,仍是各行其道。而伟大的城市应该可以包容融合不同阶层的人,多元的文化背景才有利于建筑的发展。”

  地缘、视野、年轻等优势或可推动深圳成长为“旧金山”?

  “深圳建筑未来发展的一个明显优势在于政府的远见”,王惟仁在与深圳规划设计类的机构打交道时,明显感受到,因为深圳夹在广州和香港之间,“压力很大”,政府机构“非常努力地想要将深圳建成国际大都市”;同时,民众也有这一渴望,在双城双年展中,他看到很多深圳市民流连于城市规划的展区,提出诸多问题,兴趣可见一斑。

  而身处深圳的本土设计师们,对于前景也持乐观态度。

  “同内地相比,深圳更有活力,也更有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李旅说,来自内地其他城市的建筑师朋友说起深圳,都认为这里“有很多实例可以参考,无论是住宅还是公用建筑,深圳的优秀建筑还是非常多的。”

  深圳建筑师周波平也提到,靠近香港,为深圳的建筑设计打开了一扇门,甚至可以接触到来自东南亚、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地的建筑风格,国际视野本身就是一种优势。

  王惟仁认为,每一个城市的社会基因定会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烙印,他曾经同香港大学建筑系的同事讨论过深圳建筑印象,有些人对深圳的印象多是“淘金热”、“机会以及暴发户”等等,“而对我来说,深圳更像旧金山,当年的旧金山为了发展,也是吸引了参差不齐的各路人马,但是经过三五十年,却慢慢成熟,变成一个宜居而发达的城市,这可能是深圳未来的路。”

  ■创意资讯

  深圳工业设计组团赴英参展

  近日,由深圳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委托,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组织了包括中世纵横、洛可可、融一、拓璞、乐客等深圳知名设计机构,以及飞亚达、科隆等品牌,代表深圳参加英国百分百设计展。

  据了解,英国百分百设计展是目前全球颇具影响力的设计盛会,因宣传和推广高质量的设计作品而成为代表世界顶级设计水平的风向标。此次是中国设计第一次在最高级别的国际展会上亮相,对于习惯了成为生产链终端的中国企业来说,这标示着“中国创造”亦开始被世界所接纳。(林絮)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