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 设计,在城市更新中扮演何种角色?

新浪地产

当存量成为地产的主旋律时,“城市更新”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备受关注,吸引着众多人的目光。本篇文章,将站在设计的角度,探讨如何让老旧建筑焕发新的活力。


前不久,首届北京城市更新论坛暨城市更新联盟成立仪式在首钢园区举行,论坛活动期间,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出席,并致辞表示,做好城市更新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本次论坛亮相的北京城市更新联盟就是市场运作、多元参与的见证,希望联盟广泛吸纳更新投资、规划设计、建筑工程、金融服务、咨询管理、商服运营、科技智能等多领域社会力量,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市场的优势,切实承担平台职能;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率先示范,为北京城市更新注入强大的动力。


优设年鉴导师——万达商管集团商业规划院西区设计总经理胡轶,日前在采访中表示,城市更新增加了存量时代的土地使用效率,激发区域活力,满足了社会更多功能的需求。


旧建筑有特定历史时期的任务,在当下如何让旧建筑继续发挥作用,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是很多设计师共同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了8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作品,从公共场所到校园,从古街到小店,项目都遵循着更新的本质,让旧建筑焕发新生命。


1.jpg


《森林中的火车站》

MAD建筑事务所


关键词:开放、自由、绿色

2.jpg


1909年的嘉兴站影像


1921年8月3日,“中共一大”的部分代表沿着沪杭铁路到达嘉兴火车站,继而登上游船来到南湖,完成了“中共一大”会议,因此,嘉兴火车站成为历史的重要见证。


由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的“森林中的火车站”——嘉兴火车站,位于嘉兴市老城市中心南湖区的核心位置。本着尊重历史的初心,在查阅历史资料后,设计师提出一比一复建老站。因为车站老建筑比较小,新的站台就不能过大,大的话就会把老建筑的存在感抵消掉,所以要把握好尺度。整个建筑的姿态谦虚低矮,但是内部是非常现代、未来的。新的建筑不仅具有对未来的想象力,同时也和过去有协调的连续性。

手稿.jpg



嘉兴火车站设计手稿 马岩松

3.jpg


1:1 复建的历史站房  摄影:奥观建筑视觉


人民公园,承载着老嘉兴人的记忆,园内有着众多的文化古建筑和古树。而改造前的旧火车站嘈杂混乱,与人民公园之间的环境极为割裂,形成强烈的冲击感。


设计师决定将原设于地面广场的交通枢纽放置地下,摆脱杂乱。同时,放大“人民公园”,让公园的绿色自然延展至火车站片区。这次的设计打破了很多铁路设计的常规,地下车站、配套公园。在设计之初,设计师并不知道这个想法和规划能不能真的实现,但现在很多的市民来到这儿兴高采烈地参观车站和公园,表达着他们的喜欢,这是对之前设计师抱有的不确定性,给予的最好的回答。


马岩松表示,“城市更新中,要谈的不仅是提供空间,而是要让空间有个性、精神性、艺术性,让人能参与、能想象。”改造后的嘉兴火车站片区,是多重维度并置的“森林中的火车站”,是日常、开放、绿色、人文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


4.jpg


复建站房前种植的榉木群  摄影:存在建筑


5.jpg


嘉兴火车站候车厅 摄影:奥观建筑视觉




6.jpg


《溪上飞檐》 

浙江音乐学院校园微更新

line+建筑事务所 & gad


关键词:开放校园、微更新、散点透视

7.jpg


“溪上飞檐”外观  ©line+


在十年前的设计竞赛中,基于对被围墙所包围的常规封闭式高校格局的反思,主创建筑师朱培栋尝试以“开放的音乐艺术公园”为空间场景的原型,以“流动地景、隐山乐居”这一地景化和聚落化的形式操作跳脱传统的大学校园尺度和界面,以寻求更具自由性和开放度的艺术院校建设新模式。


十年后,在本次更新改造中,强化校园中段的公共属性,激活既有的校园空间,成为这一开放式微更新命题的目的,实现了从设计理念层面的“开放校园”,到社会生态层面的“公共景区”的身份维度拓展。


8.png


场地原貌


设计师借由中国传统绘画散点透视的创作手法,转译古典园林“栈、廊、檐、桥”的空间元素,并尝试在折廊的纵深空间内,将多个视线焦点、空间形式及行为场景进行叠合,使人们在行走与观览中,获得迂回且多元的空间体验与阅读视角。


9.jpg


连接校园南北的步行新体验  摄影:朱润资


在校园中部边界,新生的“溪上飞檐”与已投用多年的“音谷云廊”双廊并行,融入校园中部自然山景,形成能够诱发多元日常行为的校园公共空间体系。十年前的音谷云廊应校园的整体理念,强调曲线柔和的形态和以流动地景为设计切入点,清水混凝土的坚实体量下蕴含木纹转印的细腻肌理,这在当下构成了设计师进行校园微更新的既定设计基础条件。

10.jpg


“溪上飞檐”与“音谷云廊”形成跨越十年的东西对话

摄影:朱润资


此次新增的东侧钢木折廊“溪上飞檐”与西侧混凝土连廊“音谷云廊”,两者一轻一重,一虚一实,一折一曲,一柔一刚,以不同的方式共同串联了校园南北,并在彼此的形式与地形、结构与材料上形成跨越十年的对话,使学院面向中部自然山体和缓坡地貌消隐的边界,得以自然得呈现。


11.jpg


《上海嘉定安亭老街》

三益设计


关键词:见缝插针、精细化“加工”

12.jpg


 “十里一亭,以安名亭,以亭为镇”,安亭之名自汉代沿袭至今。在上海城市发展中,如果说静安寺是承载历史叙事的核心区,那上海西大门安亭镇是了解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文化入口。


为适应新的消费需求,本次安亭老街的业态升级如何既延续“老街故事”,又完善商业构架,是三益本次最重要的任务。


13.jpg


安亭老街旧照


周边居民不希望日常休闲活动区域被高度商业化取代,所以在规划设计时,以“修补”的克制设计手法,见缝插针地对现场进行修补。


14.jpg


以永安塔形成的中心广场是游客最多的区域,因此,设计师采用精细化“加工”的设计策略,“精修”围合广场的三栋建筑,同时向两边街道延伸,以人的步行尺度和距离增加“加工”对象,有节奏地改善现有建筑的立面形象和体验乐趣。


·5.jpg




·6.jpg


《SPMA品牌集合店》

西涛设计


关键词:老建筑、新肌理、品牌店


17.jpg


SPMA品牌集合店所在建筑,是一栋位于上海旧法租界巨鹿路的二十世纪老建筑,这是典型的砖木结构里弄住宅。理解建筑与服装的结构特性是设计师思考这个项目的出发点。


房屋原始布局被不可拆除的砖墙所固定,一个接一个的房间连续排列,形成很强的纵深感。房屋内部也经历过多次改造,结构层次混杂。


18.jpg


面对这个场地,设计师试图突破原建筑固定的结构布局与动线。在不动隔墙的前提下,置入体块去弱化原有的独立房间体系, 让场地更符合品牌店的功能需求。


在给老旧房屋包裹上一层新肌理的过程中,设计师尝试了一些分层的构造细节做法。就像衣服上袒露着的缝线、衬里和针脚一样,将建筑修缮和新建的构造做法直接曝光在空间里。


设计师选择向观众揭示老建筑的结构属性,置入的构件和材料与场地相互融合适应,结合服装的丰富层次,为这间老建筑带来了新的内部景观。







21.jpg


《武汉红钢城设计创意中心》

更新改造

都市再生


关键词:武汉红钢城、历史建筑、红钢之丘


22.jpg


70年前,十万大军建武钢,为解决如此庞大人口的居住问题,红钢城作为样本应运而生。而70年后的今天,钢城第三小学作为青山红钢城片区更新的起点,从多维度、多尺度、多进程中,探讨和实践武钢精神与红坊价值的未来演绎,具鲜明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意义。


建筑北立面尽量保留历史建筑原貌,并尽可能展现各个时期的历史痕迹,既有上世纪50年代的红砖、70年代的水刷石、90年代的瓷砖,又有当代的钢丝网。而钢丝网既给建筑穿了一层 “新衣”,又可隐约看到其曾经的风华。南立面气质与北立面完全不同,通过“红钢之丘”与“水杉之林”,打造全新的建筑面貌。





在确定了屋顶极具标识性的“红钢之冠”之后,设计师尝试把景观、建筑、室内及展览进行一体化设计,通过一幕幕的场景营造,让参观者走入这栋建筑的过程就如翻开了一本不断更新的书籍。


25.jpg




26.jpg


《重庆故宫学院》

安达森洋行改造

非常建筑


关键词:改造、文物、延续

27.jpg


安达森洋行位于重庆市南岸区,依山面江。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在此得到储存和保护。尽管年久失修,但原有的建筑特点并未消失。现有单体建筑八栋,改造需要保持原风貌,处理旧与新的关系是此项目最大的挑战。


原有建筑材料种类、使用方法多样:结构有木和砖木混合结构;墙体有青砖清水墙、空斗砖墙、夯土墙;门窗为木制,屋面为小青瓦,建筑基座为条石。在改造中设计师延续了其多样化材料的特点。


28.jpg


设计师引入了一种新的胶合木桁架结构,采用了多级撑杆以使受力均匀合理,并减小构件尺寸。


29.jpg


在场地的流线设计中,设计师也考虑了观赏建筑的视角,开辟出观景平台。建筑的屋檐出挑较大,形成了多个半室外檐下空间,为交通路线、户外活动提供了遮蔽。现场遗留的缆车轨道、石阶、植被等,作为场地的记忆得以保留。




31.jpg


《钛媒体折叠公园》

北京团河派出所旧址改造

靠近设计事务所


关键词:派出所改造、立体公园、活力


32.jpg


项目位于北京市大兴区一片老旧工业园区内,原建筑为一座“F”形轮廓的北京团河派出所旧址,四周紧贴用地红线,空间拥挤,环境乏味。


33.jpg


本次实践旨在探索建筑与城市日常生活之间的另一种可能性,并希望能为更大范围的城市更新提供一种全新的参考范式。设计师希望本次设计不只是停留于常规的立面改造与内部装修,而是让老旧建筑在获得新生的同时,能够为城市带来更多的贡献。


面对公共空间极度匮乏的老旧城区,设计师创造性提出“折叠公园”概念,将传统的平面公园进行多次、多向“折叠”后,以类似“脚手架”的方式将公园立体化,贴合于“F”形建筑轮廓的边界空白处,并成为新的场地边界与“非建筑化”的城市立面。


34.jpg


传统公园中的游步道也被反复“折叠”后置入构架中,连同屋顶公园一起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立体公园系统。“公园”中置入了滑梯、秋千、吊床、拳击袋等一系列有趣设施,并可根据需要随时“插接”新的设施,在有限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生长的可能性。


设计师与业主达成共识,将“折叠公园”对城市开放,使原本仅用于宣告领地边界的看不见的用地“红线”,成为了一个开放共享的“活力触发带”,为在探索建筑与城市日常生活之间的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8号桥沈半路创意园区》

厂房改造

予舍予筑


关键词:老厂房改造、柔化边界

37.jpg


8号桥沈半路创意产业园由7栋独立的小厂房改造而成,设计师将室内、景观和建筑进行整体思考,打破空间边界,解决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8.jpg


如果把整个创意园区看作创想者的头脑一样,那么连廊和节点的关系就如同一个个“神经元”细胞,传输感觉,激发创意。设计师在不同节点上嵌入一个个“神经元”细胞,它们就像是创意者的"eureka moments",也成为点亮整个空间的关键性节点。


为了打破均质的空间构成和创造丰富的漫步体验,设计师尽可能地打散建筑群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建筑物与连廊及节点空间的关系,并将廊道作为整体建筑中的交通流线进行强化,有效引导人们出入。





       针对建筑底层的商业,设计师强调其与街道和周边环境的对话,创造一种更具都市感、生活化的办公场景。

41.jpg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赋予老建筑新的个性和特色,使这些项目逐渐成为一座城市对外展示的形象窗口,同时也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象征。


000000
分享中心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朋友圈
  • QQ空间
  • 点击关闭分享
    相关文章
    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