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扩张的速度伴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在加快,在同时,其内部也在进行着剧烈的自我更新,犹如一个充满涌动的漩涡,在吸收各方面的资源过程中从中心呈放射状向四周边缘进行侵蚀。在资源日渐紧缺的景况下,城市里“旧的部分”再利用,成为一个需待解决的问题。272画廊是在此背景下,一个建筑再利用改造计划。项目藏于佛山禅城中心的垂虹社区,离本地的民俗宗教文化中心--祖庙约步行十五分钟范围内。坐落的街区由楼宇与街道比例尺度宜人的多个群组住宅小区组成,多为四至五层高的砖混结构建筑,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附近有社区公园、学校、市场、咖啡店、及各种类型业态的小商铺,生活气息浓厚。



以现状分析作为起始,我们重新评估了这栋住宅,目标是清晰且精确地以最少干预程度,达成一种新旧之间、相互依赖的亲密性,创造一个和谐的空间氛围以适应新的需求,展示出同类型旧空间能达到某种新的可能性。
关于在新建筑改造中,环境如何被使用?受业主的委托,此次的改造范围包括三、四楼共两层。空间需将原来作为居住的住宅改造为中古家具展示、艺术画廊、私人聚会三个基本功能的使用状态,为社区注入艺术的元素。为达到这种“最小”干预,我们尝试着采取与现状空间进行“问诊式”对话。哪里应该拆除、修复或增建?所有被拆除的部分都将会如实反映到新的环境中,而相反,新增的部分也会与原有的痕迹重合,这是一个新与旧的博弈过程,从而建立新的空间秩序。



由于原有楼体结构形式限制了空间重新构成的可能性,而三楼作为家具展示与定期艺术展览的场地,满足空间之间的流动性有利于观展与游览,因此,我们拆除了原住宅的所有门扇,形成空间一体化的经验。各个房间由于门这一元素的消解,令空间相互间的关系变得平等,从而满足了承载各种艺术展览的灵活度。
四楼作为私人聚会的场所,室内部分(威士忌室与古道具室)与露台面积呈现均等状态。我们在露台一侧置入一个新的矩形空间作为茶室,以连接新与旧体量的连廊作为过渡,令室内部分的空间增加层次与深度,而室内各方向门窗洞的开口面积与比例的控制、水平长窗的应用也为其服务。松木格栅围栏、新茶室与原有建筑共同围合出一个具有向心性的外部空间,由此院子引发与连结不同的事件。



得益于社区内种有的大树,树冠的高度达到了三、四层高,很好地为整个场地提供了醉人的绿色视野与庇护,同时带来一种宁静的氛围。面对这市中心的稀有景致,我们针对不同方向和位置的窗户进行了精心的细部设计,从室内往外看,仿佛令窗本身也消失掉了,以求完美呈现那纯净的蓝绿。



在材料使用上,我们也延续了“最小化”原则,除了入户楼梯与空中院子的外围护栏用了未上油漆的原松木以及三楼的玻璃砖墙,其余部分全部采用铁造。由于铁的厚重感与容易氧化的属性与空间性格相匹配,加强了空间应有的氛围。出于成本的考虑,我们选择保留了原有的现浇筑水磨石地面及墙面机理、楼梯的木扶手,平衡了新旧之间的关系。
这次的改造实践是实验式的,尝试着以建筑空间的更新为旧社区注入一些文化元素。令人们意识到街区的魅力,触摸到城市的记忆。通过怡人的环境与多样化的文化艺术活动,连接起城市与建筑。因为我们始终觉得环境被人所塑造,同时也塑造那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