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FTA专注办公与产业创新区一体化设计的第18年,他们观察到产业园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支撑与增长点,而与传统产业园区相比,富有“创意”与“特色”的产业社区,更受用户青睐。我们在对施道红的专访中,了解到几个FTA在未来产业园区设计中的思考焦点,试图从几方面探索未来产业园区发展趋势。
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转型,人的体验变得更加重要
传统的产业园区整体相对封闭,园区内的连接并不多。但在未来,产业园区正在向产业社区转变,FTA的目标就是营造更多的产业社区。
产业社区的提出基于两点:
1:人与工作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再也不是一个“人=机器”的时代。而是一个“人=创造者”的智本时代。工作成了一种活法,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们创造力表达的方式,是人们成长的工具,是人们感受意义、创造价值的途径。
2:物理空间影响员工的思维与行为,在不同的城市建筑及室内空间里,人们的“个性”会非常不一样。我有一个朋友从硅谷回来在上海的某个园区工作,薪水很高,但一年之后就辞职了,他说,园区的办公环境感觉太压抑了,没有生活。为了激发人们在智本时代发挥“人=创造者”的一面,需要用相应的物理空间去匹配。
社区的特点体现在这些方面:首先:有把人相互连接的空间,激发创新与合作。其次:有丰富的生活配套,而且,这个生活配套不简简单单的只满足衣食住行,它必须要满足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需要,举个例子:你可以在一个毫无特点的员工食堂吃饭,但是你也可以在一个有点情怀的川菜馆里吃饭,生活方式是我们对于生活内容的文化及精神层面的追求,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生活方式。
▲ 在市北高新区的设计中,老建筑与办公商业围合起来乐活街区,工作与生活只有“一步之遥”
产业社区与前面三代园区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就是:社区,以人为本。
以前的园区是以生产效率为基础,但是在产业社区里,衡量成败的是人的体验——空间的设计以人的尺度来规划、以人的舒适度为基准,以人与人的连接为目标;更有前瞻性一点的,会考虑到这个产业社区的品牌定位、价值主张,精神文化等等,这些越来越将会是产业社区里非常重要的一点。
“空置率”仍是产业园区面临的最大挑战
疫情的延续导致对空间的需求断崖式下降,租金却剧烈下滑,叠加经济来到下行周期,在家办公数字办公的趋势深入人心,商办及产业空间的压力日益剧增,深圳已经到接近于30%的办公空置率,北京19.4%,上海22%。总体来说,这个数据接近1/3。
▲ 主要城市写字楼空置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在这个情况下,还有新的大量的空间进入到市场。可见市场竞争是很激烈的,也就是说,未来缺的不是空间。那缺的是什么? 另外一方面,全球也都有一个诡异的现象?那就是空置率越低的地方,它的租金反而越高?或者说租金越高的地方空置率反而越低?这个或许就是答案——真正好的产品在市面上是稀缺的。 所以企业需要更深入挖掘用户需求,打造背后深层次产品力。理念和内容是产品力的“瓤”,从内容回到我们的产品力,回到载体,这是FTA的一个设计逻辑。
深入了解用户需求,从卖“空间”向卖“服务”转型
从技术的发展来看,技术的突破和不断升级的数据捕获力量,使今天的用户和企业对资产的利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未来谁最了解客户,谁就最有优势。谁最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最高效地为客户提供真正的价值,谁就最有优势。 有一个说法是,现有领域的玩家必须完成从卖空间到卖服务的转型。说到底,锤炼的还是资产管理能力与运营能力。这个时候就是想象力与合作力的竞争。
▲FTA深入了解客户需求,通过对工作模式进行研究,形成适应性办公空间
从文化入手,实现产品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设计不是千篇一律冷冰冰的盒子,设计需要挖掘与彰显当地的文化。因为——文化资产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在Richard florida教授的书中也讲到,人才喜欢保存完好的旧街区,而不是千篇一律的郊区,他们喜欢当地拥有的商店和饭店,而不是全国连锁店。就像《创意阶层的崛起》里描述的,他们希望生活在有个性的地方。我们希望打造的是“有个性的地方”。
▲ Richard florida在《创意阶层的崛起》里指出,创意阶层更看重新鲜惬意的城市体验。
比如在打造苏州人工智能园区时,我们结合苏州历史文化特色与当地的人文习惯,规划了“园中园”,实现现代手法演绎的传统空间,更重塑了在园区中的人际关系与产业的社交网络。同时在建筑的玻璃幕墙立面上,精心地植入了苏州当地的“窗花”图案,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面。
▲ 在苏州人工智能园区“园中园”的设计,重塑了社区中的人际关系与产业的社交网络
当然,从运营的角度来看,甚至可以通过一首歌来赢得竞争力,比如《成都》不仅打动了听众,更引起了全国听众对成都这座城市的无限向往和情怀共鸣。成都,一夜之间变成了网红城市。
产城融合发展,二三线城市谨防资源误区
随着产城融合概念的提出,通过产业园区的集聚性效应为城市赋能,实现产业与城市协同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机遇。 二三线城市是否有通过产业园区“弯道超车”的可能性?我认为关键在于一定要抓住特色,而且要把这个特色做到极致。 当然很多二三线城市也需要警惕“资源优势”,因为搞不好就是“资源诅咒”。城市的发展要放更多的精力在“人身上”。毕竟,矿是天给的,有尽头;人是内生的,没有止境。
▲ 嘉兴通过南湖金融小镇,集聚金融产业与人才资源,赋能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