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要改造的是一个北京城东的微型公寓住宅,套内面积只有30余平米。希望通过本次改造,在有限的空间面积下,保持松弛的空间尺度的同时,营造囊括起居,休息,家政,阅读等等生活所需全部功能的集合空间。同时也希望对方案的落地实践,为同样生活状态下,同样尺度下的空间改造提供一些相对普适性的参考价值。
空间原本的窗户很多,东西北侧均有采光,早上和下午东西侧的光线可以分别射进屋子很长。但是因为隔断墙体的存在,进入屋子的光到隔断墙上后,便戛然而止。另外因为墙体的存在,每个空间都稍显局促,折返的空间动线也相对单调。
改造第一步,先拆除了空间的非承重墙体,重新归置空间的实用性功能,在空间中置入一个方形的木制体块,用空间划分空间,把客厅、家政及洗手间、卧室妥善的分割。
置入的空间也营造出了两条联通卧室与起居的走廊,可以让光、空气与生活自由流动。为了进一步整合功能所体现的形式,让木制体块不那么沉闷,因此设计新置入一个结构,将沙发、木制体块以及卧室“托举”起来,营造“轻盈、漂浮”的视觉感受和流动的空间。
木制体块的功能安置上,一侧走廊融合了马桶间、淋浴间功能,两个功能分区完全独立,共用一个推拉门,金属材料的应用保障了基本的防水功能的同时,让走廊两侧的材料有所区分,与大量的木质的使用形成对比,丰富了空间的质感与趣味性。
体块的另一侧走廊,功能也不仅局限于过道,屋主人的艺术品及器物收藏、日常书籍的收纳、音乐、以及家政物品的收纳,洗衣机和吸尘器被妥善的安置在台面下方。
走廊的末端作为卧室的功能安置,面对窗户放置的床可以承载每天的朝夕阳。
厨房区域的布置上,与卧室的衣柜、洗手池、冰箱整合为一个体块,保持材料的简洁、纯粹、克制,一块不锈钢板结合室内大面积使用的木材,解决“拿、洗、切、炒”动线诉求。
入户区域设置了一个悬挑的收纳柜,为了体块的连续性,将“托举”结构关系延伸一直至入口处,作为日常不入柜子的物品的临时放置功能使用。
入口区域的照明主要依靠一盏只有离家才会关闭的壁灯,壁灯的主要材料是空间中用到的木板以及不锈钢板,用屋主人日常冲煮咖啡用到的法兰绒布完成对光的萃取,拉线开关的末端拉手是屋主人纪念日的戒指,以此作为空间和生活的索引和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