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环境思想下的空间营造中,我们沿用老子所言“上善若水”,究其内涵是人的行为要像水一样,不假己意外求,顺应事物本来的样子。故而老子说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势而为,不自费多余的力气,凭着外界的形式来造就自我。
此次设计是在原建筑基础上的改造,我们便尊重现有状况,不去进行过度的人为整理和风貌的统一化处理,强调慢行交通空间的连接及重要公共空间节点的塑造,让新的部分与旧的城市肌理不动声色地融合在一起。防止它在无法阻止的现代化理性格局和尺度重塑中失去原有的气质。
在空间中,我们保留了许多原始墙面,其富有生命力的自然肌理在与石材、木材的接触下得以再次“生长”;对于中庭笨重的承重柱,我们去掉原先的白瓷贴片,流露出本来的面貌,而后利用石材贴面进行组合并留有大小不一的空隙,让立柱变得轻盈起来;通往二楼的阶梯也是如此,在原本纹样的基础上仅仅增加铁制扶手,其显露出的本源让空间产生了静态的生机。地面以水泥自流平方式处理,与我们剖开的肌理相协调。
场地原先是两块不平行空间,便以马路为轴线平行整合空间,使入口正向呈现内部空间,增强顾客游览舒适度。同样,天花以片状线条排列,具有视觉导向性,消隐空间不规则感。为整化入口空间,将二楼栏杆与一楼支撑钢架统一做法材料,而金属格栅在尺度上切分精细,让材质本身的视觉物理特性降低,而其肌理的统一感浮现出来,得以整合。
在空间前场,利用两列6米线性柜体来规整场地,并造成视觉冲击。柜体侧面以及墙面货架排列出的内部结构也是对场所还原本质的呼应。而后场空间则以块状分布,方便动线游走选购。
作为现代性空间,其内部细节我们运用了可持续材料:摆放在产品介绍台由3D废料打印的凳子,眼镜展柜中穿插着可再生材料制作的海绵等。以此引导低碳环保的趋势。
苏轼在《画水记》中提到:“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 虽在论画,但对一切造型活动都有指涉。“随物赋形”,即是观察事物、把握时机、掌握分寸,使事物自然顺畅而又灵活多变。正如我们对建造的思考,顺势而为,赋予自然“人文”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