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地产

黄远湖:疫情后时代医院建设防疫感控新思维

新浪地产

  后疫情时代,防控感控成为医院建设重点,为降低病毒交叉感染风险,全国各地的医疗机构都在积极探索新方向,面对新时期新挑战,如何为公众创建健康安全的医疗环境,提升医疗空间环境“免疫力”?

  10月14日,立邦邀请全国医建各领域专家聚焦医疗空间“免疫力”提升路径和技术措施,紧跟新形势下的医疗建设行业趋势,为推动美好医院建设提供解决方案和创新技术的支持,与强大的医建专家团同场分享交流医建实践经验,共同探讨医疗空间环境在新技术、新材料领域的创新应用,吸引大批参展观众入场观摩交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联合筹建办公室经理黄远湖老师作为受邀嘉宾,现场与记者及听众分享了他在院感防控领域的真知灼见。同时我们也有幸就院感防控话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以下为专访对话:

  

  记者:请您谈谈针对医院环境空间的感控手段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什么呢?

  黄远湖:感控不是某个环节的工作,它的思维是首先要让病人无法接触病毒。其次若是接触到病毒后应如何进行消毒。第三步是若病毒已经接触到人体,需要用疫苗或药物治疗将病毒杀灭,不让其进一步破坏身体。从国家今年4月份发布的《医疗机构内新冠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中就已经非常明确的谈到,如何从一个完整的系统出发做到真正的防控。所以,医院的感控手段并没有最优的某个措施,而是需要一个完整的感控系统,才能达到感控目标。

  记者:如果在环境空间中的物体表面(例如墙面、地面等)涂抹可抗病毒的物质,您认为是否能导致感染率下降使感控得到质的提升呢?

  黄远湖:在某种程度上是肯定可以的。按照现在的研究,有些病毒在一些物品的表面存活时间很长,甚至在某种适当的环境下存活一个月。这样的情况下很难避免有些带菌者把病毒通过通过接触飞沫、墙壁或者门等各种方式散播。如果周围环境中的材料可以抗病毒或是减少病毒的存活率,就可以降低病人接触的几率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同时也不需要频繁高强度消毒从而减少感控的薄弱环节。

  

  记者:从SARS到新冠,中国的医院建筑处在高速且蓬勃的建设阶段,也是这个时期,国家对感控的重视程度也愈发增强,请您谈谈在这段飞速发展期有哪些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在不断催生和应用呢?

  黄远湖:从SARS到新冠,我国对于医院感染及疫情控制的理论认知、医院防疫建设是一个飞速发展的过程。从SARS后建立起的疾控中心、疫情上报系统、疫苗系统等等到新冠后就像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从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中的每一处都有完美体现感控思维,譬如传递窗、医疗垃圾的收集、污水处理等等都有用到新技术新材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有许多人工智能机器人应用到医院感控系统当中来,总之,这不是某个环节能决定的工作,这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体系。

分享中心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朋友圈
  • QQ空间
  • 点击关闭分享
    热门新闻
    优采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