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年内再打"双降"组合拳
专家称,当务之急还需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央行再次打出降息降准组合拳。中国人民银行25日晚间宣布,自2015年8月2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 本。自2014年11月起,这是央行先后第五次降息和第四次降准,这也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二次“双降”,此次的力度较上次的“降息+定向降准”更大。
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75%。与此同时,自2015年9月6 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同时,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三 农”和小微企业的能力,额外降低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额外下调金融租赁公司和汽 车金融公司准备金率3个百分点,鼓励其发挥好扩大消费的作用。
近期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持续偏紧,虽然央行已经接连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中期便利借贷(MLF)来释放短期和中期流动性,但是流动性改善有限,降准的预 期也随之骤然升温。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初步估算,7月、8月外汇占款流出量可能高达万亿,此次普降加定向降准投放流动性规模约为6000亿至 7000亿元,加上此前MLF和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基本对冲外汇占款减少的量。
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机构流动性合理充裕是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0.5个百分点的普降以及额外0.5 个百分点定向降低县域和消费金融组织等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在总量上增强存款类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在结构上进一步体现了支农、支小、 扩内需的政策意图。他还指出,利率与汇率政策配合恰逢其时。近期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兑主要货币中间价报价机制,势必对金融体系本外币流动性构成结构 性影响,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实际上为金融体系注入了无期限流动性,可以有效增强金融机构针对货币市场波动实施流动性管理的能力。
与预期之内的降准相比,降息似乎在很多市场人士的意料之外。陆磊表示,2015年7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6%,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 5.2%,环比下降0.7个百分点。在物价低水平运行的同时,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97%,相比6月的6.04%下降了0.07个百分点,这意 味着扣除物价因素后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仍呈上升趋势,对称性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有助于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应该说,今年 早些时候的降准在供给端增强了银行的放贷意愿;降息则引导市场利率持续下行,在需求端提振了经济主体的贷款意愿。此次‘双降’有助于巩固政策成效,更好地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陆磊说。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此次在降息的同时,还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活期存款以及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不变。恒丰 银行研究院常务院长胡海峰表示,中长期存款利率完全实现了市场化,利率市场化迈出重要一步。他表示,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方面,商业银行负债端来源要更加 多元化,资产端也要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并大力发展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等业务,增加非息差收入。
不过,也有人士担忧此次利率的调整可能会在短期内加大人民币贬值的压力。管清友称,降准和降息如果能把实体经济拉上去,就可以提高人民币资产的收益率,缓 解贬值压力,但现在看来很难,相反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国内的无风险收益率,加大贬值压力。短期来看,为切断资本外流与国内市场的负反馈循环,央行仍将继续干 预托底,预计即期汇率底线在6.50左右,即将贬值幅度控制在5%。
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战略室负责人杨驰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存贷款利率仍然有一定的下调空间。预计今年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和流动性情况,还会有至少1次降 息和1至2次降准政策出台。不过,他也表示,从前期调控效果来看,货币政策的边际效用在逐渐递减,不能完全把稳增长寄托于降息降准政策上。目前的当务之急 还需要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为货币政策传导中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商业银行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和放贷意愿。
陆磊也表示,经济运行的关键因素仍然在于中国处于“新常态”环境下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的塑造,货币政策为经济运行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真实经济增长则需要依靠实体经济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