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最大连片棚改近尾声 最不宜居地段成新区
近日,随着6600户居民陆续回迁,历经政府不敢碰、企业不敢接、工程企业中途退出等波折的黑龙江省最大连片棚改项目接近尾声。百姓在收获经济下行压力下难得的喜悦和信心的同时,地方也积累了棚改新经验。
位于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东北方向城乡结合部的建北棚户区曾是当地“最不宜居住地段”。这个涉及居民1.5万户、企业300多家,征收拆迁面积150万平方米的棚改项目也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史上最难棚改项目”。记者从老照片和群众回忆中了解到,下大雨淹死人、下大雪压塌房屋砸死人、因烧煤取暖毒死人、发生火灾消防车无法进入的情况多有发生。
“最不宜居住地段”成活力新区
近日,在一排排整齐漂亮、高标准建造的杏仁色六层楼房之间,记者见到了50岁的装修工人刘美娟。
“以前住的地方脏乱差,下大雨,屋里全是水,几乎没到床沿,妇女外出都得老爷们背着,小孩上学得用洗衣盆推到家门外的路上。现在不一样了,政府真是给俺们办了一件大好事。”刘美娟说。
刘美娟说自己以前在外装修楼房时脑海中时常幻想着自己的楼房要装修成什么模样。如今梦想成真的她向记者介绍自己和丈夫一起设计并亲自装修好的房屋,喜悦溢于言表,“住进新房,心里亮堂了,日子也更有盼头了。”
刘美娟是最近乔迁新居的6600户之一。截止7月1日,这个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的工程已接近完工。今年年底,将再有4400户回迁,水、电、气等配套也将到位,剩余居民将在明年底前回迁。
让群众感到生活更有奔头的不只有亮堂的新房,像刘美娟一样以前四处打工的棚户居民也将获得就近就业的机会。记者在回迁房周边热火朝天的工地上看到,汽配城、家具建材城、农贸市场、物流中心等产业配套正在加紧施工中,计划于今年10月竣工,预计将为回迁居民创造至少3万个就业岗位。
当地干部群众说,建北片区棚改一举多得,不仅解决了老百姓最切身的民生问题,对于提振当地的经济信心、创造就业都有积极意义。专家说,曾经“拖后腿”的建北片区在棚改后有望成为今后几年当地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
借力企业解决资金难题
“棚改的难,一天一夜也说不完。然而最难的还是钱。”58岁的建华区原棚改办主任王百孚说。当地官员私下告诉记者,“当初谁都不敢碰这个项目,政治风险太大。一旦干不成,政治前途就断送在这里了。”
然而,当地政府还是一咬牙决定“干”!中共齐齐哈尔市委书记韩冬炎说,“老百姓受了这么多年,盼了这么多年,不能再等了。住的安全、有尊严是百姓最基本的需求,是最大的民生,是政府最大的责任,再难也要干。”
由于地方财力不足,项目自2011年8月启动拆迁以来就频频遭遇困境。由于实际资金需求远大于预期,一开始参与棚改的企业在只做完一小部分工程就退出了。后来,当地政府经多方努力说服有意“回报家乡父老”的齐齐哈尔籍企业家温世权接手了项目。
然而,新企业很快又遇到“棚户不愿住高层、拆迁费和修路等配套建设成本远高于预期、附带商品房售价远低于预期”等问题,预计需要10多亿的项目需要40亿,这让新企业难以招架。2014年4月,国务院部署加大棚改支持力度,项目才得以顺利推进。
多位干部坦言,资金像悬在当地政府和工程企业头上的一把剑一样。据介绍,建北棚改(含配套)需要资金40亿元,而齐齐哈尔全市去年财政收入才140亿元,支出300亿元,剩余部分靠转移支付。
针对资金困境,当地已摸索出“政府主导、企业垫资、金融支持、规范运作”的模式,即在政府主导下,由企业先行垫付棚改资金,政府通过土地出让和国开行棚改贷款,按政策成本价回购企业建设的回迁房和配套设施。企业在棚改腾空的商业开发土地中开发,作为激励,该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获得棚改区内商业开发权。
与民一心化解拆迁难题
拆迁无疑是棚改的又一难题,对于涉及居民15000户、企业300多家的棚改来说尤其如此。“拆迁难,难于上青天”成了王百孚的口头禅。然而,建北棚改整个拆迁过程没有出现一起事故和群体上访事件。
在谈到成功拆迁的经验时,齐齐哈尔市分管城建的副市长吴刚说,首先是要跟老百姓一条心,真心为老百姓着想;与此同时,拆迁过程不让开发企业参与,全程都靠基层干部也是确保棚户利益和拆迁顺利推进的关键。参与拆迁的干部说,只要拿出耐心,真正为拆迁户着想,就能得到绝大多数棚户的支持。
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也是消除拆迁障碍的重要途径。据了解,平稳拆迁正是王百孚带领的由建华区骨干干部组成的近百人的拆迁工作组与老百姓“形成合力”完成的。
在建北棚改中,干部多次耐心做思想工作都无法说服最后5户搬迁,导致几百户居民无法按时回迁建设。街坊邻里们于是自发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说服他们同意拆迁。
另一条重要经验是“依法拆迁可以破解一切难题”。对此,王百孚建议将目前的拆迁条例上升为拆迁法,明确拆迁主体和政府权责,对于拆迁过程中如何处理“重点户”等棘手难题做出合情合理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