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发指!地暖材料造假手段大揭秘
来源:中国建设报
一套供暖系统要想发挥出理想的供暖效果,供暖材料质量可靠是基本保证。而在我国目前制假售假、偷工减料、虚假宣传等行为并不鲜见的行业背景下,提防劣质供暖材料进入供暖工程显得尤为重要。为提醒供暖设计和施工人员免受劣质供暖材料的牵连、让采暖用户免遭劣质供暖材料的伤害,《中国建设报·冷暖家居》编辑部特邀供暖行业多个领域的资深人士对供暖行业那些制假、售假的隐秘手段进行揭露。
■地暖管材造假手段令人发指
《中国建设报·冷暖家居》月刊和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辐射供暖供冷委员会此前发布的地暖行业核心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地暖管总销量超过22亿米,实铺面积约达5.6亿平方米。巨大的市场规模吸引了众多分食者,也让该行业乱象丛生。地暖管材行业权威人士向本刊揭秘,当前地暖管材行业偷工减料手段主要有六类:
一是减少壁厚或尺寸。把地暖管的壁厚从本来应该达到的2毫米减少到1.9毫米;把地暖管的内径从本应达到的20毫米减小到19毫米。
二是缩短管材长度。把每盘总长度本应为200米的地暖管缩短为每盘只有180米甚至更短。
三是原料弄虚作假。一些地暖管厂家在原料中掺假的手段五花八门:在PE Xa中掺加LLDPE或废管磨粉料;用薄膜料、PE80或PE100级管材料(冷水管料)代替PE RT;用PE RTI型料冒充PE RTII型料;用无规共聚聚丁烯PB R料(棕红色)冒充PB料;用PP B料或PP H料冒充PP R料。某某牌的A 管,其实就是PE RT管。但由于没标示原料,会被客户误以为是新型管材。
四是采用“白加黑”原料。许多管材产品必须用混配料生产。但有些企业为节省成本,竟然使用“白 黑”原料。比如,有的企业在无色原料中加入色母,形成有颜色的产品。用这种原料生产出来的管材,其弹性将降低。这种管材用在给水、燃气等有压力的工况中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五是“傍大款”、挂羊头卖狗肉。一些不知名的小企业,在地暖管的包装和宣传资料中仿冒知名品牌,对外宣称是某品牌的分公司,或称自己源自德国等。
六是夸大宣传。夸大管材的使用功能或性能指标,误导消费者。如宣称地暖管抗冻,能在 40℃ 95℃之间的温度条件下使用。
■电地暖弄虚作假或带来致命危险
地暖管材领域存在的制假、售假之风,在电地暖领域同样存在。电地暖领域的权威人士向本刊揭秘,在电地暖系统中弄虚作假的手段通常也有六类:
一是把铝板变薄。为了降低成本,有些厂家会把铝板的厚度从0.4毫米降低到0.1毫米,从而使电地暖系统的供暖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接地线偷工减料。正规厂家会用比较粗的镀锡铜丝做接地线(用小刀削开接地线露出铜色即是镀锡的)。然而有的厂家直接用纯铜丝甚至铝丝做接地线(如果用打火机能烧化便是铝丝)。这种产品三五年后容易氧化,进而会埋下安全隐患。
三是玩儿概念。比如近年出现的“碳晶”、“纳米”、“红外线”等概念,纯属营销噱头,是对消费者的误导。
四是增加供热密度。根据标准要求,每平方米电热膜的有效发热量不能超过200瓦,但有的厂家竟把有效发热量做到500瓦,以此降低电热膜用量,进而谋求竞争优势。
五是不加过热保护装置。电热膜系统的过热保护装置,和汽车的安全气囊一样重要。但有的商家由于技术不成熟或者出于降低成本等原因,忽略过热保护或漏电保护装置,这极易酿成安全事故。
六是夸大宣传。有的企业宣称其产品质保50年,但事实上,即便发热材料能用50年,末端配件未必能用50年。此外,还有厂家以“产品上了保险”来凸显其产品可靠,而实际上,产品的保险是有时间和产品数量限制的,并非一个企业的所有产品都能上保险。
■地暖辅材品质无小事
在采暖系统中,辅材容易被人忽视。其实辅材的品质对系统也有影响。据辅材行业权威人士向本刊揭秘,地暖辅材偷工减料主要手段有以下五种:
一是保温板的厚度和密度打折。目前地暖工程中使用的保温板的厚度大多为1.8厘米。同时,合格的保温板的密度应达到每立方米36公斤,但目前市面销售的保温板的密度只有约30公斤/立方米。如果说前者在国标范围内降低了厚度尚能接受,但后者降低密度的做法将让保温板的抗压性能下降。
二是卡钉或保温板用回收塑料生产。采用旧料(回收料)生产的保温板或卡钉能大幅降低成本,但环保及保温性能将减弱。
三是反射膜耐碱性差。目前欧洲国家已不用无纺布反射膜和牛皮纸反射膜,而是代之以耐水泥碱性的耐碱反射膜。而前两种产品目前在国内仍在大量应用。
四是钢丝网“瘦身”。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很多钢丝网,其钢丝截面直径只有1.8毫米,这比正规厂家的2毫米的截面直径“瘦”了0.2毫米。
五是不加边界保温条。边界保温条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热量沿着墙体散发掉,同时可以缓冲地面膨胀导致的热胀冷缩,但很多公司却在施工中不加边界保温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