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楼市继续调整 但仍应坚持差异化调控
文章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路透北京12月8日- 中国国房景气指数今年以来逐月下滑,房地产投资增速显着放缓。中国国家信息中心最新报告认为,2015年房地产新常态下的投资增速料会进一步下降,房地产市场将持续调整,房价会继续进行合理回归。
报告并称,在长效机制未完全建立前,差异化行政调控政策不应完全从一线城市退出;而地方政府救市时应考虑长期效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
“前几年房地产需求购买力透支,影响房地产市场需求进一步释放。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购房需求会进一步受到遏制,较高的待售面积以及较谨慎的货币政策在短期都会难以改变,在政策不会出现大的变动下,房地产市场不具备大幅反弹的空间。”报告表示。
该中心同时预计,明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可能会延续2014年第四季度去库存化的积极影响,明年下半年需求在没有政策刺激下将会重新陷入低迷。
报告指出,虽然不断释放的改善性需求、城镇化及资产保值增值等因素成为促进房价向上的动力,但人口老龄化、利率市场化、全球流动性紧缩、房产税及不动产登记制度等预期将带来房价向下压力,两种力量的交互作用将极大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整体预期和需求,房价继续进行调整的趋势难以根本改变。
“房价调整的区域差异较大,一线城市也将难逃向下的趋势,各地的价格变化与库存量关系密切。”报告称。
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因素影响,楼市出现持续调整,进而导致房地产投资和销售明显下滑,房地产开发商拿地热情大幅下降。该中心认为,201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应该会进一步下降,投资同比增速可能在8%左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0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2.4%,比去年同期下降6.8个百分点,呈现逐月回落态势;同期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8%,销售额下降7.9%;10月国房景气指数则为94.76,比上月提高0.04点。
**政策仍应坚持差异化**
2015年的经济发展注定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但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房地产调控思路也更清晰,既不会将房地产“妖魔化”,继续过度打压;也不会继续将房地产“工具化”,采取过度刺激政策以拉动经济。
国家信息中心认为,中长期来看,政策会从“过紧”回归到“常态”,非常规的大规模刺激政策不会再现;在长效机制未建立前,区域性调控政策还需贯彻,一、二线城市的差异化调控政策不应完全退出。
“当前房地产市场虽然比较低迷,但房价整体上并未呈现大幅下降,尤其是一些前期涨势迅猛的一、二线城市。”报告表示,“如果当前因为经济下行重新回归到对房地产经济的依赖,那么转变生产方式和转变经济结构就不可能实现。”
该中心同时指出,地方政府在出手救市时应综合考虑短期和长期效果。短期来看,托住房地产价格可以维持高地价,对支持地方财政确实有利。
“但高地价必然提高当地实体经济投资和经营成本,制约经济长期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好地方经济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的关系。”报告称。
在市场低位运行大半年后,地方政府频繁贯彻中央的各城市“分类调控”精神,全国46个限购城市,目前仅剩下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和三亚,限购令逐步在各地退位,“一刀切”的行政调控也逐渐见底。
中国央行和银监会9月底亦宣布放松限贷政策,对拥有一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家庭,银行可执行首套房贷款政策。而11月稍晚的央行降息亦被认为是对房地产市场的雪中送炭,虽然降息对刺激房地产市场信心及短期需求料将立竿见影,然而从中长期看楼市尚难以真正走出泥沼。
